为增强对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关注,锻炼学生的社会调研与人文关怀能力,2025年暑期,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星涛前往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赖店镇象岭村,独立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个人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主题为“福建省仙游县乡村老人日常生活调查”。
象岭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庄,全村总人口8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30%,空巢与独居老人的比例较高。近年来,村内老龄化趋势明显,但关于老年人日常生活状态、经济来源和社会参与的系统性调查仍较为缺乏。面对这一现状,李星涛结合自身兴趣与实践申请,尝试通过实地入户、观察记录与交流互动等方式,了解村中老年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并思考代际交流与基层社区支持的现实问题。
实践从7月1日开始,前期他通过电话联系村委会,介绍调研意图并征得协助支持。随后结合导师建议,自主设计了调查问卷模板,涵盖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结构、日常时间分配、医疗保障、社交情况及使用智能设备等多个维度。调研对象主要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以独居或与配偶同住者为主。
从7月6日至15日,李星涛每天走访2至4户,共完成了32份问卷调查。他发现,约68.8%的受访老人仍从事农作(如种植蔬菜、喂养家禽),100%老人表示领取高龄津贴或其他政府补贴,但仅34.4%有子女定期提供经济支持。此外,他还选取了12位老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日出至日落”行为记录,观察他们每天从起床到入睡的活动节奏,包括劳动、休息、交流和闲暇等环节。数据显示,老人平均日均独处时间为7小时,空巢老人更长,部分老人表示“一个人吃饭比较静”“家里太安静就会开着电视听声音”。
调研期间,他注意到尽管部分老人日常交流不多,但并非排斥社交。尤其在节日、庙会等传统活动中,他们依然保持参与热情,约62.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去庙里拜拜或去串门坐坐”。基于这一观察,李星涛联合本地几位返乡大学生,于7月中旬组织了三场“故事分享会”,邀请村中的老人和青年围坐一起聊天,围绕“小时候的生活”“印象最深的节日”“老物件的记忆”等话题展开交流。通过老照片、农具等实物引导,许多老人开始主动讲述自己的故事,有的回忆儿时吃番薯饭的情景,有的讲述早年挑担走街卖菜的经历,气氛温馨融洽。
他也尝试教授部分老人基础手机操作,如如何接听子女视频电话、打开广播收听天气预报等。虽然学习过程慢,但不少老人表现出强烈兴趣,有一位70多岁的爷爷说:“不懂也想学,孩子打来电话总想能接上。”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调研经历,也是一段走近基层、贴近人群的深刻体验。面对面与老人交流的过程中,李星涛深刻体会到倾听的重要性。很多老人并不需要复杂的帮助,哪怕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他们讲讲话,也是一种真诚的陪伴。
“实践不是单方面的调查,更是一次与真实生活的接触。”他说,“很多老人其实很乐意和人聊天,只要你愿意听。”
这段时间的走访与陪伴,也让他逐渐明白,许多问题并不只是“表格里的数据”,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家庭与个人的生活之中。静静记录别人的生活节奏的同时,他也重新思考了自己与乡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次实践虽规模不大,但内容扎实、观察深入。它不仅帮助李星涛建立起对农村老年群体的初步了解,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更系统的调研打下基础。他希望将来能将自己所学与真实社会需求更好结合,为基层养老与代际沟通探索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