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传承,纸韵流长
——“朝阳行动”实践队员向非遗传承人王向焕学习东营剪纸
在我校"朝阳行动"实践队赴利津县盐窝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五名队员怀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有幸拜访了东营市剪纸艺术杰出代表王向焕先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剪纸艺术学习体验日活动。
王向焕先生是东营市知名的剪纸艺术家,其作品多次在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展出。他从十岁起学习剪纸,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创作经历。
活动伊始,王向焕先生首先为队员们讲解了东营剪纸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东营剪纸属于黄河流域剪纸艺术的重要分支,具有粗犷豪放、古朴浑厚的艺术风格。王先生介绍说,剪纸艺术在中国已有超过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剪纸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成为表达美好愿望的重要艺术形式。
东营剪纸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王向焕先生向队员们展示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包括寓意吉祥的"福寿双全"和生动活泼的"喜鹊登梅"。在王向焕先生的指导下,队员们开始了剪纸技艺的学习。先生从最基础的折纸、画稿技巧教起,耐心演示如何运刀剪出流畅的线条。
剪纸讲究"心静、手稳、眼准",每一步都需要全神贯注。队员们起初手法生疏,不是折错纸就是剪断线条,但在先生手把手的悉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要领。伴随着剪刀清脆的"沙沙"声,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队员们手中渐渐变成了虽显稚嫩却充满诚意的窗花、团花。整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队员们深深体会到剪纸艺术的不易。王向焕先生告诉记者:"剪纸不只是手艺,更是心艺。每一幅作品都要用心去设计,用心去剪裁,这样才能让剪纸有生命力。"
实践队员们通过学习剪纸,不仅掌握了一门手工技艺,更重要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有了更深认识。剪纸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留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剪纸艺术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王向焕先生表示,希望通过教学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上这门传统艺术。实践队成员陈同学表示:"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去了解、热爱并传承这些宝贵的非遗文化,让古老的技艺在我们手中焕发新的生机。"
在学习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也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对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队员们认为,剪纸艺术可以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产品。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扩大剪纸艺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王向焕先生对队员们的建议表示赞赏,他自己也正在尝试将一些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剪纸创作中,使作品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具有时代气息。
活动结束时,队员们展示了自己的"处女作",虽然作品略显稚嫩,但每个人都充满了成就感。王向焕先生对队员们的学习态度和创作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临别时,王向焕先生将一幅题为"青春有为"的剪纸作品赠予实践队,寄语青年一代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任。队员们手持自己创作的剪纸作品与先生合影留念,阳光洒在灿烂的笑容和红艳的剪纸之上,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完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