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调研日志|链网知行调研团王国傲:沂蒙泥塑的守艺新章

    2025-08-30    阅读:
    来源:链网知行调研团

8月1日 星期五
盛夏八月,我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敬意与好奇,走进了沂蒙腹地费县的沂蒙泥塑制作技艺传习所。在这里,每一抔泥土仿佛都藏着生命的故事,在匠人的指尖流转变幻,最终凝固成承载着历史瞬间与情感寄托的作品。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泥塑不仅是造型的艺术,更凝结着这片土地深厚的人文积淀与朴素的民间智慧。
传习所的核心人物黄永老师,是位用泥土讲述故事的艺术家。自2012年投身泥塑艺术以来,他不仅克服了传统泥塑在运输、保存上的诸多难题,还巧妙融入陶艺元素,让作品的坚固性与艺术表现力都得到提升。工坊里那些形态各异的泥塑,既展现着精湛技艺,也凝聚着他对艺术的执着与创新。
在非遗传承之路上,黄老师的经历很有代表性。起初,借助企业集团的支持,沂蒙泥塑在各大展会中大放异彩,赢得不少赞誉与荣誉,墙上的证书便是见证。政府与地方企业的助力,为这门古老技艺的推广添了力。可随着外部环境变化,黄老师没有停下脚步,选择了自负盈亏的路子,用自己的力量延续着泥土的生命,这既是对技艺的坚守,更是对文化使命的担当。
面对数字化浪潮,黄老师有着深刻而谨慎的思考。他觉得,网络与新媒体确实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广阔舞台,能让千里之外的人看到泥塑之美,但更多是推广作用,无法替代真正的传承。泥塑艺术中对泥性、塑形、施釉的微妙把握,那些得靠“口传心授,耳濡目染”才能领悟的精髓,是屏幕和算法传达不了的。在他看来,非遗的核心在于“人”的传承,在于匠人精神的薪火相传,而非单纯的技术工具。
这次费县之行,我不仅领略了沂蒙泥塑的艺术魅力,更触摸到了非遗传承的脉搏。黄老师也坦言,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这门古老事业,如何利用线上平台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播,是当下的时代课题。而他提出的与景区文化展示、企业文化馆等跨界合作的构想,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勾勒出了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时代而非固步自封。未来,非遗的数字化转型和推广虽有挑战,但有科技辅助、文化融合,再加上黄永老师这般匠人的不懈努力,古老的泥塑艺术定然能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2024级本科生 王国傲
来自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数学与统计学院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