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调研日志|链网知行调研团王国傲:石磨煎饼的传承密码

    2025-08-30    阅读:
    来源:链网知行调研团

8月1日 星期五
盛夏八月,我怀着对乡土风物的敬意,走进承载沂蒙精神的费县,寻访那项浸润着时光与麦香的非遗——沂蒙小调石磨煎饼。它不仅是地方小吃,更凝结着沂蒙人的勤劳智慧,是代代相传的味觉记忆与文化符号。
沂蒙小调石磨煎饼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沂蒙大地的饮食智慧与人文记忆,荣誉等身。它凭借古法石磨工艺与醇厚麦香,屡获“山东名吃”“非遗美食金奖”等省级殊荣,更在全国非遗技艺展演中斩获好评,成为展示沂蒙文化的重要窗口。其传承人因坚守传统、创新发展,获“非遗保护先进个人”称号,让这项技艺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多次亮相,既赢得了专业领域的认可,更成为连接乡土与时代的文化符号,彰显着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命力。
我有幸与深耕此道二十余载的传承人深谈。他那双饱经岁月的手,仿佛藏着每粒麦子的故事。这项石磨煎饼技艺,经数十年沉淀与代代相传,早已超越个人手艺,承载着家族荣光与地方记忆。一张煎饼的诞生,离不开对火候的精准把控、面糊稀稠的巧妙拿捏,以及石磨转动间飘出的独特香气。这份坚守,令人肃然起敬。
但传承之路亦需直面时代挑战。传承人说,他们尝试过线上销售,想借数字化东风,但这类深植地方特色、认知度待拓宽的产品,线上推广收效未达预期 —— 正如许多非遗项目,常因地域性、标准化等问题,难在广阔线上市场突围,挑战与机遇并存。
谈及如何激活其现代生命力,我提议将石磨煎饼与当地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开发专属小程序或特色线上平台,让消费者在品味煎饼时,也能读懂背后的沂蒙精神与红色故事。这既能为传统技艺插上文化翅膀,也能拓宽品牌认知与受众,既是对技艺的创新赋能,也是对地方文脉的巧妙借力。
此次沂蒙之行,让我对非遗活态传承有了更深理解:它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呼吸、情感的纽带。数字化时代,非遗的未来,既靠传承人不渝的匠心,更需以创新思维让古老基因与现代媒介相融,焕发新生。唯有让传统精髓紧扣时代脉搏,这承载乡愁与智慧的石磨煎饼,才能跨越山海,走进更多人心里,生生不息。
作者:2024级本科生 王国傲
来自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数学与统计学院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