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田埂课堂:一场关于教育的觉醒之旅

    2025-08-30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电头:大学生网报宿迁8月26日电(通讯员刘敏)
导语:2025年夏,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奔赴宿迁官墩村开展英语启蒙实践。本想以知识浇灌乡村孩子,却在田埂的蝉鸣、孩子的笑声中,经历了一场对教育本质的深度叩问与自我成长的蜕变,那些与乡土、童真交织的日子,成为我教育认知里最珍贵的刻度 。
 
正文:2025年8月1日清晨,官墩村小学的宁静被自行车铃声打破,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队的志愿者们扛着教具、抱着地球仪,走进校园。这次活动不仅帮助孩子们克服了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还让他们在接触世界语言的同时,更深刻地认同乡土文化。
 
脱离生活的教案,成了空中楼阁。
初到官墩村时,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红心研墨实践团队满心以为带着城里打磨好的标准化教案,就能顺顺当当地复刻英语课堂——白纸上写字母、黑板上标发音,按部就班准没错。可刚在纸上画下“A”,后排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就拽着我衣角问:“老师,这咋跟俺家羊圈的栅栏一个样?”这话像颗小石子,砸得我预设的“教育框架”晃了晃。我蹲下来看她指的方向,确实,歪歪扭扭的栅栏横杠,可不就藏着“A”的模样?那一刻才猛然醒悟:教育哪能离得开生活?城里的教案再规整,没沾着乡村的泥土气,就像没扎根的秧苗,立不住。
跟着生活找课堂,知识有了“生命”。
既然教案接不了“地气”,那就换条路走。第二天天刚亮,团员们揣着空本子跟着养蚕的阿婆往竹匾堆走——前一天看见孩子们蹲在竹匾旁追春蚕,眼睛亮得很。果然,春蚕趴在桑叶上扭来扭去,胖乎乎的身子弯出个软乎乎的“S”,我没急着开口,就指着虫身让孩子们伸手跟着划。指尖追着蚕爬,“S”的发音像顺着指尖流出来似的,没人卡壳。后来又蹲在老槐树下看蛛网,晨露挂在蛛丝上,串成串儿就是圆溜溜的“O”,孩子们举着沾了露水的手指往石板上按,印出一串湿乎乎的圆圈,嘴里“O—O—”地念,连最皮的小男孩都没追着飞蛾跑,就盯着自己按的“O”笑。
 
玉米皮编字母卡时更热闹。
晒干的玉米壳韧劲足,孩子们剪得歪歪扭扭,背面却画得认真:“B”旁边是扛在肩上的扁担,“D”下面坠着打稻机转起来的轮子,连“F”都画成了屋檐下挂着的镰刀。有个总把“P”和“q”弄混的留守男孩,盯着屋檐下的葫芦蹲了半晌,突然跳起来说:“老师你看!柄朝上的是P,倒着的是q!”后来他干脆找了张红纸,在葫芦上贴了歪歪扭扭的标签,路过的村民笑着打趣:“这娃给葫芦开洋学堂咯!”这时候再看那些字母,哪还是纸上的符号?沾着蚕茧的丝、带着玉米皮的糙、映着葫芦的影,活泛得像会喘气。
 
 
(图为同学们读课文,感受英语魅力,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乡土字母表的启示:教育要呼应生活。
半月下来,村委会活动室的土墙倒成了“宝藏墙”。孩子们捡来的南瓜切开来,橙黄的瓜瓤圈是“C”;晒在绳上的白衬衫,袖子垂下来就是“T”;连老井的轱辘转起来,一圈圈都在重复“O”的样子。我把这些都画下来贴墙上,凑成串“乡土字母表”,孩子们路过就摸一摸,说“这是南瓜C”“那是衣裳T”。有回教“W”,没人提醒,梳双马尾的小姑娘就指着田埂边的水渠喊:“像水渠拐的弯!”可不是嘛,水渠绕着田埂拐三拐,可不就是“W”的模样?这才懂了教育的活力在哪——不是老师讲得多清楚,是让知识顺着孩子熟悉的生活走,你呼应着他们看见的、摸过的,知识自然就住进心里了。
 
蒲公英成了发音“教具”,五感让知识落地。
方言是道坎,教“three”时尤其费劲,孩子们总把舌尖抵错地方,我张着嘴示范了十几次,喉咙都干了,他们还是“斯里——斯里”地卡壳。直到那天路过河滩,看见风一吹,蒲公英绒球飘得漫天都是,突然蹲下来捧了一把:“来,咱们吹绒球玩!”我捏着绒球让他们凑过来:“吹的时候舌尖轻轻碰牙齿,别用太大力,让风从旁边溜出去——”绒絮飘起来的瞬间,有个小姑娘眼睛亮了,她捏着绒球试了试,一小撮绒絮慢悠悠飞起来时,她脆生生喊“three!”,声音像咬开了刚摘的脆枣,甜津津的。后来那个总吹不起来的小姑娘急红了眼,我蹲下来让她把手指贴我唇边,感受气流怎么“溜”出去。当她指尖终于感觉到那缕轻气,绒絮飘起来的刹那,她抱着我胳膊跳:“我吹起来啦!是three!”
 
 
(图为情景剧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马海燕摄)
情景与农活里的课堂,知识沾着泥土气。情景剧成了孩子们最盼的课。教“take shelter”那天阴沉沉的,我扯了块蓝布当“乌云”,孩子们举着摘来的葵叶当伞,戴猫耳发箍的小丫头自告奋勇演“rainy day”,追得我举着蓝布在课桌间躲。“快找地方躲雨呀!”我一喊着把蓝布往下罩,孩子们抱着脑袋往桌底钻,嘴里“take shelter!take shelter!”喊得响亮,蓝布擦过头顶时,连带着短语的调子都刻进笑声里了。后来帮李伯摘绿豆,剥豆荚时念“harvest beans”,往麻袋里装时喊“harvest grain”,傍晚扛着半袋绿豆往回走,孩子们攥着豆粒就能拼“harvest”,指缝漏下来的豆粒滚在地上,都带着念单词时的调子。
 
五感课堂的价值:给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
乡村哪缺教具?蒲公英的绒软乎乎,是练发音的“气流尺”;绿豆的壳脆生生,剥的时候能听见“harvest”的节奏;连躲雨时蓝布擦过脸颊的凉,都是“take shelter”的记忆点。这些天看着孩子们捏着绒球记发音、摸着豆荚念单词,才明白五感联动多重要——不只是学英语,是教他们用手摸、用鼻闻、用耳朵听着记东西。就像那个吹蒲公英的小姑娘,后来看见风吹麦浪,会指着说“像好多three在飞”,这哪是记单词?是把知识和感知拧在了一起,往后不管见着啥,都能顺着感官找着知识的影子,这比背十遍单词管用。
 
晒谷场的课堂,知识跨时空对话。
第三周把课挪到了晒谷场,风一吹,稻穗晃得人眼晕。我把带来的中英文书信钉在竹竿上,纸页被风吹得哗啦啦响:“你们看英文日期排得整整齐齐,像晒谷时码的稻堆;中文落款歪歪的,倒像贴春联,不讲究齐整也好看。”戴眼镜的小男孩突然指着书信里印的王维诗问:“他写的时候咋不写公元多少年?”这话问得巧,我干脆扛来村委会的旧地球仪,让孩子们往上面贴词卡——“rice”粘在官墩村的位置,“wheat”贴在华北平原,贴到“apple”时,我摸着地球仪转了半圈:“古希腊人觉得苹果是智慧果,就像咱把稻穗当宝贝,不一样的地儿,宝贝不一样,可都金贵着呢。”
 
结课那天没搞仪式,孩子们却在晒谷场用粉笔铺了片“世界地图”。
东边堆着刚收的稻穗算“中国”,西边摆着捡来的汉堡包装纸当“美国”,中间用树枝拼了道歪扭的桥,说是“字母桥”。我蹲下来帮着画坐标,额角的汗滴在“东海”的粉笔印上,晕开一小片白,倒像飘着艘小帆。有个孩子捧着半朵蒲公英跑过来,往我手里塞了张玉米皮卡片,背面用铅笔描了“Thank you”,旁边画着只吐丝的蚕,把丝线绕成了歪歪扭扭的爱心。
 
离村时的领悟: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
三轮车碾过田埂时,孩子们追着跑,手里举着各自的“宝贝”:缠了蛛丝的“S”,贴在葫芦上的“q”,还有用稻穗编的“U”。风把他们的声音吹过来:“老师字母不会被吹走!”我攥着那张画着蚕的卡片,突然想起前几天有孩子问“字母会被风吹走不”,现在有答案了——长在蚕茧里、飘在蒲公英上、落在稻穗间的知识,早沾着生活的气儿扎了根,哪会被风吹走?这场实践哪是我教他们?分明是双向走:我教字母发音,他们教我蹲下来看蚕爬、看葫芦挂;我给他们启蒙,他们给我补了堂“啥是教育”的课——哪是知识从老师到学生的单行道?是生命挨着生命,互相给点光。
 
田埂教会我的:回归教育本真。
回望在官墩村的日子,田埂上的泥土沾在裤脚,洗了好几遍还留着印;孩子们举着玉米皮卡片笑的样子,比教案上的黑体字清楚多了。现在再想“教育该咋做”,心里敞亮:别总想着“我要教啥”,先看看“他们身边有啥”;别执着教案标不标准,要看孩子眼里亮不亮。乡村哪是缺资源?蚕茧是教具、蒲公英是教材、田埂是讲台,只要肯弯下腰,遍地都是能让知识扎根的地儿。
(通讯员:刘敏)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