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文学星火点亮乡村课堂: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2025-08-30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电头:大学生网报8月26日电(通讯员/生思佳)
 
导语
2025年盛夏,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深入沭阳县官墩村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双文本联动教学"实践。团队精心选取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现代王愿坚《灯光》构建教学矩阵,通过"意象解码·精神共振·文化传承"三维教学体系,为学生开启文学审美启蒙。这场教学实验不仅刷新了乡村语文课堂的呈现方式,更探索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正文
2025年7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来到沭阳县官墩村小学开展语文实践。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困境,团队独创"五感教学法"。当清晨的露珠还挂在校园柳梢,支教老师李墨白便带着学生们轻抚湿润的柳叶:"这就是王维诗中'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触感。"教室里,半杯清水成为最动人的教具——水面倒映着孩子们澄澈的眼睛,也映照出"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离别情谊。这种具象化教学引发连锁反应:学生王小军联想到父亲务工前塞进行李的家乡泥土;女生小雨则回忆起毕业时同学相赠的草编蝴蝶。课堂记录显示,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后,学生主动发言率提升了很多最腼腆的孩子也愿意用方言朗诵自己改编的诗句。这印证了教育的论断: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重组。
 
光影课堂:非常规环境的创造性转化
志愿者巧妙抓住突发停电的契机,用一根火柴完成了从文本到现实的诗意跨越,让抽象的文字符号在火光中获得了具象的生命力。这种临场应变的智慧,体现了优秀教育者"化危机为转机"的专业素养——当教室陷入黑暗时,他反而点亮了心灵对光明最本真的向往。孩子们自发的"护灯行动"更构成了教育的闭环反馈,他们将文本中的革命火种转化为守护光明的具体实践,这种从认知到行动的升华,正是核心素养培育的生动范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完美呈现了"教学相长"的古典教育智慧:教师用火柴完成了情境创设,学生则用生活经验重构了文本意义,而"从火把到路灯"的讨论延展,更将个体感悟升华为文明传承的集体记忆。这个暴雨中的课堂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在精致的教案里,而在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现场中。教育的本质光芒,永远来自人对光明的本能渴望与自觉传承。正如那根火柴短暂却璀璨的燃烧,最好的教育往往产生于计划外的碰撞,在出其不意的时刻,点亮足以照耀一生的精神火种。
思维碰撞: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现场
这段跨学科教学实践充分展现了"双师课堂"模式的创新价值。通过文学专业与教育学专业的优势互补,团队不仅实现了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的有机统一,更构建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情感温度计"工具的研发具有突破性意义——它首次将抽象的情感共鸣量化为可观察的教学指标,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维度。而"三阶启发法"的提炼则标志着教学理论的重要突破:从具象感知到精神升华的渐进式引导,既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又体现了文学教育的本质追求。这种"专业协作+工具创新+方法论提炼"的三维创新模式,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群体表现出的强烈共鸣,揭示了经典文学作品在情感疗愈方面的独特价值,这对完善乡村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启示意义。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证明,跨学科协同创新能够催生1+1>2的聚合效应,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
 
文化桥梁:教育者的新时代使命
本次实践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三大边界:时空边界——让千年古诗与当代生活对话;认知边界——用柳枝、火柴等日常物品构建理解桥梁;情感边界——使家国情怀与个人体验相通。志愿者在总结中写道:"教育者应是'文化摆渡人',既要传递文字之美,更要唤醒精神之力。
结语
 
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学对话,在乡村课堂绽放出双重光芒:既是古典诗韵的当代表达,也是教育初心的生动回归。"红心研墨"团队以"双文本"为梭,织就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经纬——王维的柳色与王愿坚的灯光,在儿童认知图景中完成了精神接力。实践印证: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点燃心火;乡村教育的突围路径,在于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经验。当火柴的光亮与古诗的意境在留守儿童眼中重叠时,我们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是文明的薪火相传,更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作者署名:通讯员生思佳
社会实践推荐
  • 英文乐学园,暑期新体验
  • 7月1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泰州美东安社区开展“英文乐学园”活动。以沉浸式游戏、情景模拟为特色
  • 08-30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