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深耕乡土,教育创新:双课堂助力乡村未来

    2025-08-30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电头:大学生网报宿迁8月26日电(通讯员 刘亦菲)
导语:2025年7月1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赴沭阳县官墩村,执行特色教学实践。团队聚焦语文、英语双课堂,运用创新教学策略,在乡村校园点燃求知火花,为当地教育增添新色彩,支持乡村学生开启一段富有新意的学习之旅。
 
正文:
7月10日,“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进入沭阳县官墩村,实施语文与英语特色教学。语文课堂统整古诗词与现代文学,借助生活化语境与生成性环境资源,促进学生文学感悟;英语课堂采用生活化、具象化方法,融入乡土成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实现知识吸收。实践探寻了乡村教育多样化路径,团队将延续有效经验,致力乡村教育,助力学生发展与教育进步。
文学课堂:搭建体验与感悟之桥
七月中旬,团队在墩村小学展开语文教学。成员周子馨选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和王愿坚《灯光》为内容,力求打破传统,让乡村学生体会文学感染力与精神内涵。
授课之初,为解决古诗时空隔阂,周子馨独辟蹊径。解读“客舍青青柳色新”,她引导学生观看窗外带露柳枝,使诗境贴近现实;说明“劝君更尽一杯酒”,她放置半杯水于讲台,借物引发情感共鸣。此举转变教学方式,学生积极联系生活——有的提及亲人远行所带故乡之物,有的讲述毕业离别赠礼,超八成学生主动表达,用朴实语言诠释诗情。
教学中,天气变化转化为宝贵教育资源。午后阴雨室内变暗,契合《灯光》课文背景。讲解郝副营长点书照明时,周子馨点燃火柴,昏黄火光立即聚焦视线。她提问“这束光意在照亮什么”,学生回应充满洞见,或答探索之路,或曰希望方向。电光闪现时,光亮与认真面庞交织,如时空对话。课后学生细心清洁灯管,证明教学效果深入。
此实践使团队领悟,教育应连接文本与生活,倡导自主探索。形象化教学与开放性问题,摆脱答案约束,激发思考多样性。
语言课堂:构建交流与认同之带
八月村中蝉声绵长,英语课堂气氛活跃。周子馨改革教法,舍弃传统字母优先顺序,以生活化、直观化方式,关联英语字母与学生经验乡情,减轻学习压力,也启迪教育者反思。
介绍字母“S”时,她手腕旋动绘出曲线,引导学生想象“偷食桑叶的蚕”,孩子们嬉笑模仿,赋予字母生命;教室蛛网,也成为字母生活化的实例。团队意识到,语言教学须从学生熟知情境起步,激活感知,使外语学习亲切,降低焦虑。
教授“th”发音时,方言构成挑战。周子馨借用蒲公英绒球,手托球体示范呼气口型,“舌尖轻抵齿间,送气如风”,蒲絮纷飞时,“th”音准确发出。直观动作与视觉化场景,使抽象语音具体化。后续测试显示,参与戏剧练习的学生词组记忆效果更优。团队从而确信,语言重在交际,须鼓励多感官投入,促进知识转化。
文化教学结合乡土元素,催生文化自信思考。周子馨悬挂中英信函,引导学生比较差异,有生注意到“王维未署公元年份”,引出中西时间纪年与文化传统讨论。其后,配合地球仪与单词卡,学生手指追踪希腊字母“A”轨迹跨域大陆,将“apple”卡贴于雅典;周子馨譬喻“古希腊人以苹果为智慧果,似沭阳稻穗”,启发学生绘家乡农作物于卡背。此举融英语于乡情,辅助构建文化框架,唤醒地域认同。
 
实践启示:探索乡村教育新可能
团队通过官墩村语文、英语教学实践,开拓了乡村教育多元途径。语文课以文学为介,连生活以感经典;英语课凭乡土要素,破语言学习之壁,均突出学生中心,调动学习自觉。
 
结语:
团队深切体会,乡村教育须立足本地、创新方法。应挖掘生活资源,整合教材与乡景体验,使知识“本土化”;创设互动形式,借情景活动与感官调动,使学习“趣味化”;护育文化根基,于教学中注入乡土文化,使自信“内在化”。今后,团队拟扩展实践经验,精进乡村教育。一是完善教学范式,细化语文“诗意联通”与英语“乡情融合”法;二是组织教师交流,传播案例,激励更多乡村教师创新;同时,长效关注学生发展,追踪教学成效,助推乡村教育迭代升级,以教育照亮乡村孩童成长征程,为乡村教育提质增砖加瓦,佑助学子在知识润泽中完成思维与心智双重升华,自信迈向未来。
作者署名:通讯员 刘亦菲
社会实践推荐
  • 英文乐学园,暑期新体验
  • 7月1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泰州美东安社区开展“英文乐学园”活动。以沉浸式游戏、情景模拟为特色
  • 08-30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