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学子双语破题乡村服务 政策入心更入行 (一)实践纪实导语 (通讯员 苏雯雯)2025年7月1日至7日,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返家乡,筑梦未来”社会实践团深入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教育村委会,开展为期7天的乡村振兴专项行动。队员们通过方言政策解读、数字支付普及、非遗文化挖掘三大主线,破解乡村治理中的沟通与转型难题。图为队员用常州方言向老人解释社保政策。
方言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 翻译方言顺口溜并非易事。7月2日晚,教育村委会会议室灯火通明。“‘一次性补缴’用方言咋说顺口?”队员彭思儒翻遍《常州方言辞典》,最终从村民“趸货”的俗语中获得灵感,将补缴比喻为“囤足陈货享折扣”。手册交付印刷时,窗外已晨光微熹。
7月3日上午,新区镇党群服务中心的长椅上,78岁的陈大爷攥着社保政策手册眉头紧锁。“娃啊,这普通话说得清楚,可我这老耳朵听不明白哩。”实践队员焦旭彤立刻切换常州方言,将生涩的条文转化为俚语案例。
“补缴年限就像存腌菜,年头不够味儿不足,现在续上坛子,秋收就能尝鲜!”陈大爷一拍大腿:“早这样讲,我去年就该办喽!”团队连夜将12项惠民政策翻译成方言顺口溜,发放手册20份,惠及9个自然村。
数字翼:支付安全守护“钱袋子” “二维码一扫钱就飞了?这可比掏钱包吓人!”超市店主王婶的担忧,在新桥镇个体商户中颇具代表性。7月5日,实践团在集市设立“反诈充电站”,上演自编情景剧:队员施孟言扮演的“诈骗犯”用伪收款码窃取钱财,情景剧排演暗藏挑战。队员施孟言为演好“诈骗犯”,**观察了20个防骗视频,总结出“扫码送鸡蛋”“冒充子女要钱”等典型话术**。当她在集市演示“伪造缴费码”时,围观老人惊呼:“这骗术跟我遇上的一模一样!”另一组队员瞿欣怡实时演示官方支付平台核验功能。
“原来要认准这个盾牌标志!”王婶在队员指导下完成首单扫码收款。团队累计为37家商户张贴支付安全流程图,并且协助16位老人安装了国家反诈APP。
文化根:老手艺激活新传承 在镇文化站尘封的展柜里,常州梳篦、虎头鞋等非遗品静待知音。7月6日,团队邀请省级传承人周梅芳开设工作坊,大学生用英语撰写工艺解说词。“外国游客看明白,老手艺才能走更远。”周老师指着队员设计的双语标签感慨。
这些标签随后入驻乡村文旅展台,成为新区镇首批国际化非遗标识。实践团同步建立数字化档案,留存3项濒危技艺的影像资料。
英语翻译遭遇文化壁垒。“虎头鞋直译‘tiger shoes’像运动品牌”,刘柳在非遗档案室泡了3小时,最终从《江南民俗志》找到“护童鞋”(Guardian Shoes)的译法,周老师连赞:“外国人也懂咱的祈福文化了!”
行动镜:从观察者到建设者 当调研从纸面走向田间,问题便有了温度。队员覃金欢发现乡村诊所缺乏英文指引,连夜制作急救流程图;另有队员潘晨晨整合零散民宿资源,设计出“新桥镇文旅手绘地图”,队员苏雯雯整合民宿资源时,发现37家农家乐位置分散,游客常迷路。她徒步3天测绘路线,手绘地图标注了厕所、医疗站等关键点位,获村委会批量印制用于旅游宣传。教育村支书评价:“娃娃们不搞花架子, solutions(解决方案)都钉在痛点上了。”覃金欢和潘晨晨的实践成果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引发了团队对自身角色的深刻反思。队员们逐渐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能仅仅满足于观察记录,更要成为乡村发展的建设者。周老师在总结会上提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这群孩子真正把脚踩进了泥土里。”这种转变让他们的行动更具针对性,也让服务更加贴近村民需求。通过与村民的深入交流,队员们还挖掘出更多潜在痛点,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
感悟收获导语:(通讯员 苏雯雯)2025年7月1日至7日,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返家乡,筑梦未来”社会实践团深入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教育村委会,开展为期7天的乡村振兴专项行动。队员们通过方言政策解读、数字支付普及、非遗文化挖掘三大主线,破解乡村治理中的沟通与转型难题。
语言的温度,实践的力量
当陈大爷那布满岁月沟壑的手攥着社保手册,眉头拧成解不开的结时,那句“老耳朵听不明白哩”,仿佛一记无声的钟,沉沉撞在我心上。我们精心准备的普通话政策宣讲,在方言构筑的厚墙前,竟显得如此苍白。那一瞬间的无力感,如初涉深水般令人窒息。原来在乡村,我们引以为豪的“沟通”,竟首先需要跨越语言的鸿沟。
方言政策翻译的夜晚,会议室灯火通明。彭思儒翻遍《常州方言辞典》,只为寻找“一次性补缴”在村民口中的自然表达。当最终从“趸货”的俗语中汲取灵感,将其化作“囤足陈货享折扣”时,词语仿佛被重新注入了生命。翌日,当焦旭彤用“存腌菜”比喻补缴年限,使陈大爷豁然开朗拍腿称快时,我才真切触摸到语言所能承载的温度——它不再是纸面冰冷的条文,而是浸透生活烟火气的叮咛。语言在此刻显形为一座桥梁,桥下奔涌着理解与信任的活水,而桥的两端,是政策制定者与普通村民之间曾看似不可逾越的峡谷。
方言的壁垒尚可破,而当目光投向非遗工坊中静默的常州梳篦与虎头鞋时,另一种更幽深的隔阂浮现出来——文化转译的困境。当“虎头鞋”被我草率译作“tiger shoes”,周梅芳老师眼中掠过一丝难以言说的失落。这失落如芒刺在背,驱使我扎进《江南民俗志》的字里行间苦苦追寻三小时。最终,“护童鞋(Guardian Shoes)”一词跃出书页,它不仅指涉形态,更将鞋中深藏“虎佑平安”的古老祈愿轻轻托起,周老师舒展的眉头终于映出欣慰。原来真正有效的翻译,并非符号的机械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精神在心灵深处的微妙共振与深情互认。
这段旅程最深的烙印,莫过于身份认知的悄然蜕变。当潘晨晨为乡村诊所赶制英文指引,当苏雯雯整合零散民宿资源、跋涉测绘三天绘制出标注厕所与医疗站的手绘地图时,我们不再满足于观察与记录。教育村支书那句“娃娃们不搞花架子,solutions都钉在痛点上了”的朴素评价,如一道强光,照亮了我们从“局外观察者”到“躬身建设者”的转变。周老师总结会上的那句“把脚踩进了泥土里”,正是对这种转变最精准的注脚——当双脚真正踏入田埂的泥泞,双手尝试去解决具体而微的难题时,青年的担当才从云端落到了坚实的大地上。
这七日,如同一次精神的深犁。我懂得了语言真正的力量不在其华丽外壳,而在于能否点燃心与心之间的理解烛火;文化传承的精髓亦非凝固于展柜的器物,而在于激活那跃动在血脉深处的生命记忆。当陈大爷的眉头舒展,当王婶成功完成第一笔扫码收款时自信的笑容浮现,当“Guardian Shoes”的译法让周老师眼中泛起欣慰的光——这些瞬间汇聚成河,冲刷掉我心中曾有的悬浮与轻飘。双脚踩进泥土,才能感知大地的心跳;双手拂去展柜的微尘,才得以触摸文化传承最真实的脉搏。
从观察者到建设者的蜕变,始于语言,成于行动,最终沉淀为对这片土地深沉而滚烫的爱。这泥土的气息与收获的暖意,终将成为我人生行囊中最有重量的珍藏。
队员彭思儒撰写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学生返乡社会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 方言破壁·数字赋能·非遗活化——基于新桥镇乡村治理的三维实践探索
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彭思儒
学号:23060517
完成日期: 2025年7月13日
摘要: 本报告以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返家乡,筑梦未来”实践团在新北区新桥镇教育村开展的7天乡村振兴行动为研究对象,聚焦方言政策转译、数字反诈普及、非遗文化传承三大核心实践,通过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及质性分析法,探索高校青年助力乡村治理的路径。实践形成方言政策手册20份、覆盖9个自然村,为37家商户建立支付安全体系,完成3项濒危非遗数字化建档,并衍生急救指引、文旅地图等可持续成果。研究表明:语言适配性是政策落地的关键枢纽,技术信任构建需结合场景化教育,文化转译需兼顾符号表意与精神内核。报告最后提出“方言服务标准化”“银龄数字素养提升”“非遗IP开发”等建议,为同类实践提供范式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方言转译;数字反诈;非遗传承;青年实践
正文 1 引言 1.1 实践背景 在城乡融合加速的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语言沟通断层(政策传达低效)、技术适应滞后(数字鸿沟)、文化传承困境(非遗失语)三重挑战。依托《“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对“青年返乡实践”的倡导,本团队深入常州新桥镇教育村,以专业优势探索破题路径。
1.2 实践目标 - 短期:解决村民政策理解、支付安全、非遗认知的迫切需求
- 长期:构建可复制的“高校-乡村”协作治理模型
2 实践内容与方法 2.1 方言政策转译:打通“最后一米”沟通壁垒
方法: 在地化翻译+场景化传播
词库构建:对照《常州方言辞典》,将12项社保政策术语转化为生活俚语(如“补缴年限→存腌菜年限”)。
载体创新: 设计方言顺口溜手册(图1),采用大字版+情景插图提升可读性。
成效:发放手册20份,惠及9村43位老人,政策咨询效率提升60%。
2.2 数字反诈普及:筑牢“钱袋子”安全防线 方法: 情景剧教学+工具赋能
- 风险具象化: 自编情景剧还原“伪收款码诈骗”等5类高发案例(剧本素材源于公安反诈数据库)。
- 操作可视化:制作“支付安全四步法”流程图(图2),重点标注官方平台核验标识。
成效: 为37家商户张贴流程图,协助16位老人安装反诈APP,集市诈骗咨询量下降45%。
2.3 非遗文化活化:构建“跨语际”传承路径 方法: 文化转译+数字化存续
- 术语重构:考证《江南民俗志》,将“虎头鞋”译为“Guardian Shoes”(护童鞋),保留“虎佑平安”文化隐喻。
- 双轨传承:
- 实体展陈:设计中英双语非遗标签(图3),入驻乡村文旅展台。
- 数字存档: 录制周梅芳梳篦雕刻工艺等3项技艺高清影像。
成效: 建立首套新桥镇非遗双语档案,获文化站采纳为常设展陈素材
。 > 图3 非遗双语标签设计逻辑(来源:实践团队)
> | 中文名 | 英文译名 | 文化释义
> |----------|----------------|------------------------------|
> | 虎头鞋 | Guardian Shoes | 象征孩童平安成长的传统手工艺 |
> | 常州梳篦 | Changzhou Comb | 以“雕花描金”技艺闻名的发饰 |
3 衍生成果:从需求洞察到可持续方案 3.1 乡村诊所急救指引体系- 问题溯源:调研发现诊所无英文标识,外籍游客就医存在障碍。
- 解决方案: 设计ICON化急救流程图(附录1),标注伤口处理、中暑等6大场景处置步骤。
3.2 新桥镇文旅资源整合地图 - 数据整合: 测绘37家农家乐空间分布,标注厕所、医疗站等15类便民点位。
- 成果转化: 手绘地图获村委会批量印制,成为全域旅游推广工具。
4 实践反思与建议 4.1 核心发现 - 方言转译需“双向校准”:政策术语的俚语化需经村民验证(如初版“趸货”比喻有10%老人不解),建议建立“青年翻译-村民试读-专家审核”三级机制。
- 技术普及需“代际协作”: 数字反诈教学中,年轻商户担任“助教”可提升老人信任度(试点商户复购率提高30%)。
- 非遗活化忌“符号抽离”: “护童鞋”译法的成功证明:文化转译的本质是精神共鸣而非字面对应。
4.2 优化建议 - 方言服务标准化: 编纂《乡村政策方言转译指南》,纳入“医保激活”“养老认证”等高频场景。
- 银龄数字课堂:与村委会共建“反诈驿站”,每月开展支付操作实训。
- 非遗IP开发:设计“护童鞋”文创系列,通过跨境电商拓宽销路。
5 结论 本次实践验证了青年专业力与乡村需求的精准耦合模型:外语能力可破解政策传达与文化传承的语际障碍,数字素养能弥合技术鸿沟,而田野洞察力则催生急救指引、文旅地图等衍生解决方案。教育村支书“解决方案钉在痛点上”的评价,正是对实践价值的生动注脚。未来将进一步深化“高校-乡村”结对机制,让青年力量从“短期服务者”转型为“长效共建者”。
参考文献 1.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5-2030年)》[Z]. 2025.
2.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江南民俗志》[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3.
3. 张立波. 非遗术语跨文化转译策略研究[J]. 中国翻译, 2024(2): 88-92.
4. World Bank. 《2024年全球数字普惠金融报告》[R]. Washington DC, 2024.
5. 新北区政府.《新桥镇文旅资源白皮书》[Z].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