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理解我国民族政策在基层的实践成效,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5年8月1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由回族颜善慧同学牵头前往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开展以“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实践当日,队员抵达牌坊回族满族乡文明实践所,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该乡的基本情况与发展历程,并作为向导陪同参观民族团结进步展示馆。馆内陈列了大量历史图片、传统服饰、生活器具及多媒体资料,系统呈现了回族、满族迁徙至此、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相互融合的历史脉络。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如面塑、蹦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体现出多民族文化共融共生的鲜明特色。

在负责人的讲解中,实践队员了解到“牌坊”地名的历史渊源。该乡原称“完牌坊”,源于清乾隆年间满族完颜氏为纪念一位贞节妇女所立的贞洁牌坊。元末明初,完颜氏先祖完佩因战功被派至庐州屯卫,其后裔在此植柳定居,形成“千柳村”,后经历史变迁与民族融合,逐步发展成为安徽省唯一的回族满族多民族乡。

随后,实践队员走访乡内街道,实地观察民族政策落地情况。乡内基础设施完善,街道整洁,公共服务资源丰富,配备标准化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所及现代化超市,各族居民生活便利、关系融洽。队员还与部分村民进行沟通,邀请当地人填写民族团结主题的调查问卷,深入了解民众对民族融合政策的认知与感受。

调研中发现,牌坊乡在推动民族融合方面采取多项有效措施。除了硬件设施的持续优化,乡政府还通过修建文化广场、民族团结展示馆,定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蹦球等,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更值得一提的是,该乡以打造“杭椒小镇”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杭椒种植产业,已成为全国三大杭椒生产基地之一。这一特色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成为民族融合、团结共创的生动体现。

此次实践调研活动,不仅让“红石榴”志愿队队员深刻感受到牌坊乡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显著成效,也更清晰认识到国家民族政策在推动基层社会和谐与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牌坊回族满族乡的成功实践表明,坚持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与文明进步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