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扎根社区沃土 探寻基层环保实践新路径
为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基层落地,6月29日,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绿色赋能,青年先行"实践团队深入江苏省常州市乐山社区,开展以绿色环保 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社区环保生态的实地考察,更是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责任的生动体现。
实践:深入基层,感知环保温度
6月29日上午9时,实践团队兵分多路,对乐山社区的环卫工人、安保人员、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居民代表进行了专题访谈,并同步推进环保认知与行为调查问卷的调研工作。团队成员携带录音笔,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详细记录了每一段对话,确保获取第一手真实素材。
在与环卫工人的交流中,一位阿姨详细演示了垃圾分类的过程:“绿色桶是厨余垃圾,投放时要 解开袋子,袋子扔进其他垃圾桶。”她提到,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已显著提高,清运效率显著增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展示的《环保活动登记册》则记录了每次活动的详细情况,如“地球一小时”活动报名人数超出预期,甚至吸引了隔壁小区的居民参与。
走访居民时,实践团队收获了诸多感人瞬间。一位小朋友自豪地背诵垃圾分类口诀,并展示了“环保小卫士”奖状;一位阿姨热情邀请团队成员参观她的“创意角落”,用洗衣液瓶、快递纸箱改造 的收纳盒整齐摆放,体现了环保与创意的结合。
然而,实践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邀请居民填写调查问卷时,部分居民因“反诈警惕”多次婉拒。团队成员通过反复解释、亮明身份,逐步赢得了居民的信任。针对工作日上班族缺位的问题,成员们调整时间,早晚“蹲守”社区广场和单元楼,最终成功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0余份。
洞察:成效显著,挑战犹存
通过深入交流和问卷统计分析,实践团队了解到乐山社区环保 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效。问卷数据显示,82%的受访居民能坚持做到垃圾分类,75%的居民会主动节约用水用电。社区通过“环保宣传周”“旧物改造大赛”“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等多元化活动,有效推动了环保理念的普及。今年上半年,社区共开展各类环保活动12场,参与人次超过500人。
尽管成效显著,社区环保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老年居民中,约60%的人表示智能垃圾分类柜操作复杂,存在“技术鸿沟”。上班族因工作繁忙,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的比例不足15%,形成环保行动的“人群盲区”。此外,小区租客流动性大,环保宣传难以 持续深入,存在传播“缝隙”。
对策:精准施策,破解难题
针对老年群体,实践团队建议联合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智能环保设备操作“一对一”微课堂,编写图文并茂、字体放大的简易操作手册,并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期驻点指导,破解“技术壁垒”。
对于上班族,团队建议联动物业管理部门与辖区企业,设计“碎片化”环保参与场景。例如,开发社区环保小程序,设置“每日环保知识答题”“线上环保承诺签名”等轻量级参与项目,同时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举办“环保快闪”等趣味性活动,提高上班族的参与度。
针对租客群体 ,团队建议在租赁合同中加入环保条款,在小区入口、电梯间等租客高频接触区域设置动态环保宣传屏,并鼓励房东参与对租客的环保引导,填补传播空白,推动环保理念覆盖更多人群。
展望:青春力量,赋能环保
此次实践活动使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绿色环保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需要政策引导、社区推动与居民参与的紧密协同。实践过程中,既有政策落地的欣喜、居民参与的感动,也有沟通挫折的成长。
“绿色赋能,青年先行”实践 团队以青春行动,扎根社区探寻环保实践密码。这份实践经历,不仅是调研数据的积累,更是青春与环保的深度对话。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传递环保星火,让“绿色”在更多社区、更多生活场景里扎根生长,熠熠生辉。
通过此次活动,常州工学院实践团队不仅为乐山社区的环保事业贡献了青春力量,也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环保实践路径。未来,团队将继续扎根基层,探索更多创新性的环保实践方式,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