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旬,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赴陕西汉中社会实践团队,携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走进汉中褒国康乐园,围绕“照护服务、专业助老与精神关怀”三维度,为园区150余位老人开展为期12天的专业社工服务,以青春之力激活老年群体生命活力,让“文化+康养”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专业照护:精准回应需求,筑牢生活安全网
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团队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构建分层照护服务体系。在日常照护环节,成员与护工协同开展基础照护工作,从更换床单、更新安全提示等环境优化,到为老人修剪指甲等细节关怀,全方位改善老人居住与生活条件。针对认知障碍、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团队实施“一对一”重点照护,通过定制化陪伴方案、实时安全监护,降低老人生活风险,用专业照护为老人筑起坚实的生活安全屏障。

专业赋能:发挥学科优势,破解老年生活难题
依托法学与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团队为老人提供精准化专业赋能服务,破解老年群体常见困境。在法律权益保护方面,团队将《民法典》与老年生活场景结合,开设普法讲座解析养老诈骗、财产纠纷等高频问题,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等社工小组工作方法,帮助老人提升法律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在数字融入领域,团队采用“个别化辅导+小组教学”模式,手把手教授老人软件下载、话费充值、微信沟通等智能手机操作,助力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融入”的转变,彰显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专业价值。
精神关怀:挖掘生命价值,搭建情感联结桥
“倾听与陪伴是社会工作最温暖的专业技巧。”团队以“忆路拾遗”为主题开展个案工作,成员或围坐桌旁、或静守床前,耐心倾听老人讲述人生故事,细致记录岁月里的珍贵记忆,将零散的经历整理成专属“生命档案”。这种深度陪伴不仅让老人的人生价值被看见、被珍视,更帮助老人梳理生命意义,缓解孤独感与失落感。此外,团队联合园区策划七月集体生日会,从精选经典曲目排练、现场布置到准备手绘帆布包礼品,全程以老人需求为核心。生日会上,徐尚斌爷爷用口琴伴奏《我和我的祖国》,老人们在歌声与欢笑中唤醒美好回忆,代际情感在互动中升温,完美诠释了社会工作“情感支持”与“社会融入”的专业目标。
实践尾声,团队与园区开展专业交流座谈会。社会工作系主任张翠娥教授结合老人身心特点,从社工专业视角分析园区助老服务现存问题,提供情绪调试、科学照护的专业方案;蒋俊杰老师则建议从老人个性问题切入,挖掘背后共性需求,推动助老工作专业化升级。双方初步达成“学生实践+专家指导”的校企合作共识,为后续持续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奠定基础。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工作是连接老人需求与幸福生活的桥梁。”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以专业社工服务为抓手,深耕助老公益领域,为推动“文化+康养”事业专业化发展、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许梦怡 龚麦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