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在传承中感悟经典,与非遗文化共进步

    2024-07-14    阅读:
    来源:原创
      为发扬拾遗精神,传承文化薪火。2024年7月7号上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通山分队赴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学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木雕”,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实践。
      当时间的年轮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缓缓转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经历几次洗礼后浴火重生,实属不易。当我初步接触木雕艺术时不以为然,觉得在科技发达、快节奏的当今社会,花费时间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没有必要、不值一提,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这次学习通山木雕的经历打破了我的思维定势,通过指导老师的讲解让我了解到完成一件完美的木雕作品,不仅需要工匠对艺术的喜爱与执着,还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品质。制作木雕的过程实属不易,有时需要连续雕刻工作数月甚至一年,为确保木雕一次成形,减少坏损率,要在起刀前反复练习手感,确认无误后才开刀雕刻;为力求完美,坚决不使用任何机械电动笔,坚持使用合金笔纯手工雕刻。在他的努力和经营下,作品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熟知,也让他的付出看到了回报。
      在雕刻的过程中,需要掌握雕刻的技巧,技巧是实现创作意图的基础和手段,这不仅需要反复推敲和巧妙设计,还需要耐心和细心。用雕刻刀在木头上雕刻绝不是易事,需要工匠在雕刻过程中时刻保持专注和耐性,不要着急求成,才能慢慢品味每一步的进展和收获。木雕手艺复杂,工艺细腻多变,没有多年的实践就很难掌握,材料也容易损耗,经常需要更换,制作过程复杂而费力。但是雕刻艺术又有其独特之处,这在于它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是沉默的。通过与不同的材料打交道,可以感受到材料的灵性。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雕刻作品能够以一种静默的方式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在实践过程中木雕工艺使我产生了深入思考,在科技发展、观念迭代的背景下,通山木雕的传承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例如内部自身的创新力不足,保守陈旧;外部缺少精益求精的工匠。多重因素的影响让解决通山木雕保护和传承问题迫在眉睫。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等项目,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濒危的传统艺术和手艺技艺。这些途径可以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青年在传承非遗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是参与者和传承者,更是创新者和推广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正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助力金融 实践绽放成长
  • 为响应“青鸟计划”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返家乡”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来到山东
  • 08-01
  • 吴侬软语传乡韵 亲子巧语筑心桥
  • 七月,流火的季节点燃青春的热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张家港市杨舍镇云盘社区,开启了
  • 08-01
  • 笔墨蓝靛绘童真,非遗传承绽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园里,一场非遗与童真的邂逅正温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
  • 08-0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