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以青春之我筑梦现代化新征程

    2025-09-09    阅读:
    来源:文/尚沐宗 牛泉蕊 杨濮源 康森源 刘红妍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上,重读李大钊先生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的呐喊,再忆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用草鞋丈量信仰、抗日战场上先烈用热血守护家国的岁月,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这代大学生追逐的 “教育、科技、人才” 梦想,从来不是孤立的前行,而是对先烈未竟理想的跨越时空接力。

  先烈们曾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怀揣 “实业救国”“科学救国” 的憧憬却屡屡碰壁 —— 他们渴望有先进的教育滋养国人,却困于战乱中的学堂凋零;他们期盼用科技挺起民族脊梁,却限于落后的工业基础。如今,“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的落地,正是对先烈夙愿的最好回应:教育为我们筑牢知识根基,让先烈 “启民智” 的期盼成为现实;科技为我们提供创新工具,让先烈 “强实业” 的理想有了实现路径;而我们作为新时代人才,正是承接这份历史使命的载体,在三者相辅相成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搭建起坚实的四梁八柱。

  在专业学习中,每当遇到跨学科融合的难题 —— 比如攻克 “人工智能 + 教育” 的算法优化、探索 “大数据 + 管理” 的模型构建时,我总会想起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敌机轰炸的间隙,他们在山洞里坚持授课、在煤油灯下钻研学问,用坚韧打破学科壁垒、用执着守护学术火种。这份 “破壁求新” 的精神,正是我们打破专业局限、培养复合型能力的动力源泉。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从撰写方案到反复试验,多少次因数据偏差而焦虑、因技术瓶颈而迷茫,可一想到 “两弹一星” 元勋们在戈壁荒滩上,仅凭算盘计算、用手稿记录,硬生生造出大国重器,便又重拾勇气 —— 先烈们用 “扎根实践” 的坚守换来科技突破,我们更该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务实的实践态度,让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学校搭建的产学研平台,何尝不是对先烈 “知行合一” 精神的传承?在这里,我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教育与科技真正同频共振,这正是先烈们当年梦寐以求的 “学以致用”。

  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既要像先烈那样 “仰望星空”—— 怀揣 “为民族复兴而读书” 的远大志向,在教育与科技的浪潮中锚定方向;更要像先烈那样 “脚踏实地”—— 以 “钉钉子” 精神夯实专业基础,用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在数字化浪潮中,我渴望成为既懂技术又有人文素养的新型人才:既能用代码编写科技赋能的方案,也能以先烈精神涵养初心,在技术研发中坚守 “科技向善” 的底线。因为我知道,我们笔下的每一行代码、每一份研究报告,都在续写先烈未完成的篇章;我们在现代化征程上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对先烈牺牲的最好告慰。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的青春誓言,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先烈的庄严承诺。未来,我将带着先烈的精神印记,在 “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担当” 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智慧与力量为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让先烈们期盼的富强中国,在我们这代人的奋斗中愈发清晰。
校园新闻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校园新闻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