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深入黑土探松果 科技赋能产业兴

    2025-08-02    阅读:
    来源:东北林业大学“计焕红松,数耕黑土”实践团队
为深入调研东北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现状,探索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路径,2025年7月15日,东北林业大学“计焕红松,数耕黑土”实践队前往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鸿泰松果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企业负责人讲解、生产车间观摩与田间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松果产业链的培育技术、加工工艺及创新成果,尤其对嫁接技术提升产量、黑土资源保护与特色作物种植有了全新认识。
  松林探秘:从野葡萄到红松的生态课堂
  抵达企业园区后,实践队首先被门前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吸引。公司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这片试验林是企业的“天然实验室”,种植了多种东北特色树种,包括本地红松、樟子松以及野葡萄等伴生植物。“红松是东北的‘生态黄金’,其松子经济价值高,但成材需20年以上。而野葡萄等作物不仅能优化土壤结构,还能为林下经济提供附加收益。”刘技术员指着缠绕在松枝间的野葡萄藤解释道。

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看野葡萄 李佳馨摄
  队员们观察到,红松果实呈卵圆形,外层密布鳞片,与常见的落叶松果差异显著。“红松果的成熟期在9月至10月,但通过嫁接技术,我们可以缩短结果周期并提升单产。”刘技术员的话引发了实践队的浓厚兴趣。
  科技破局:嫁接技术激活产业新动能
  在育苗基地,企业展示了近年来攻关的松树嫁接技术。传统红松需生长25年以上才能结果,而通过将红松穗条嫁接在3年生的樟子松砧木上,可将结果周期缩短至8—10年,产量提高30%以上。“樟子松耐寒、抗病性强,是理想的嫁接载体。”技术员介绍。

技术员展示嫁接成果 李佳馨摄
  实践队成员罗添航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尝试了嫁接操作:“剪取穗条的角度必须精准,绑缚时既要牢固又不能损伤形成层,每一步都考验耐心和技巧。”据悉,该企业已通过嫁接技术建成500亩高产试验林,年增收松果超20吨,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模板。
  黑土守护:循环经济助力可持续发展
  调研中,队员们还关注到企业对黑土资源的保护措施。七台河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但长期耕作导致土壤退化风险加剧。鸿泰公司通过“林果间作”模式,在松林间种植豆科植物固氮,并利用松果加工后的残渣制作有机肥,形成“种植—加工—还田”的闭环。
  “松果壳可制成生物质燃料,松针提取物用于保健品开发,连修剪的枝条都能加工成工艺品。”刘技术员表示,全链条利用不仅减少浪费,还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这一理念与实践队“数耕黑土”的初衷高度契合——用科技手段实现生态与产业的双赢。
  青年视角: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与企业员工围绕“乡村振兴中的青年作为”展开座谈。队长宋怡颖感慨道:“过去我们只在课本里读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真正触摸到了科技如何让贫瘠的土地生金。”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结合专业所长,在数据分析、电商助农等领域为企业提供支持,助力东北特色林果“走出去”。
  鸿泰公司总经理对实践队的热情表示赞赏:“年轻人带来的新思维正是传统农业转型需要的‘催化剂’。”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在松果品质检测数字化、品牌推广等方面深化联动。

实践队在七台河市合影 李佳馨摄
  此次七台河之行,数耕黑土实践队以脚步丈量产业振兴之路,见证了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深刻变革。从嫁接技术突破到黑土保护实践,鸿泰松果有限公司的创新探索为东北特色林果业提供了鲜活样本。队员们表示,将继续聚焦“三农”问题,以青年智慧赋能黑土地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生态果实”结出“致富种子”。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