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当数字技术遇上百年建筑,广财青年为永汉文脉注入青春活力

    2025-08-02    阅读:
    来源:广东财经大学“数创智影”实践团
当青春智慧碰撞古老建筑,会激荡出怎样的文化新声?7月17日至24日,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数创智影”实践团走进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以“文脉焕新——古建筑传承活化”为主题,开展为期7天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社会实践。这群广财青年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技术的探索,聚焦永汉镇古建筑保护与活化需求,用数字化手段为沉睡的古建文脉注入青春动能,让承载记忆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苏醒。

一、一场政企校的“古建焕新”之约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抵达永汉镇与当地政府展开深度座谈。永汉镇党委委员、团委书记梁善,团委副书记钟义与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孙桃丽副院长、谭德政老师及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围绕地方文化保护与发展需求畅所欲言。
梁善书记热情地介绍了永汉镇的“四宝”——森林、温泉、南昆山及核心文化遗产鹤湖围古围屋。其中,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鹤湖围,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客家人的千年记忆。
“永汉的舞台交给年轻人!”梁善书记的这句话,让实践团成员们备受鼓舞。大家当即明确了核心任务:以鹤湖围为重点,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活化古建筑,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化表达路径。镇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协助联络村落长者、非遗传承人,规划调研路线,为实践团的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用数字技术“留住”鹤湖围的百年记忆
要让历史“活”起来,必先深入触摸文化肌理。实践团首站聚焦鹤湖围——这座始建于清代的方形围龙屋,以独特防御体系和建筑细节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留存百年记忆,团队分工协作:影像小组多角度拍摄建筑风貌与环境素材,精准记录雕梁画栋等细节;数字小组规划运用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穿越”到围屋生活场景;村史小组走访村中长者,收集口述历史与生活故事,挖掘围屋中“人”的情感脉络。通过三维扫描、影像记录与口述史收集,团队不仅要留存建筑的“形”,更要传承文化的“魂”。


三、深入村落,探寻非遗与古祠的“前世今生”
为了全面呈现永汉的文化肌理,实践团的足迹还延伸到了周边村落,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民间的非遗技艺与古村底蕴。
在虎头坪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花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传承人何廖福师傅的带领下,成员们走进竹林,学习选竹、砍竹的技艺。大家一边认真观摩,一边用镜头捕捉扎架、糊纸等工艺细节。同时,还详细记录了花灯背后的节庆习俗与象征意义,梳理其传承谱系。

随后,实践团又来到官田村,调研官田王屋古建筑群与凌云阁。在村长的生动讲解下,成员们了解了村落的宗族文化与建筑特色。大家还走进田间地头,拍摄农民劳作的场景,用这些鲜活的影像展现古村的“烟火气”,为文化传承积累了富有温度的素材。

四、捕捉市井烟火,让古建传承贴近当代生活
要让古建活化更贴近生活,就不能忽略市井中的烟火气。实践团将镜头对准了永汉镇知名的生活街区——增龙路(又称“猫街”)。
清晨,成员们就来到特色肠粉老店,看着老板熟练地制作肠粉,记录下这地道的美食与晨间的活力;日间,他们热情地邀请居民与商户录制“永汉欢迎您”的宣传语,收集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原声素材;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街区夜景别有一番韵味,成员们赶紧用相机捕捉下这传统烟火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美好瞬间。这些素材将让后续的文化传播作品更加立体,让古建传承与当代生活产生深深的共鸣。

在这场与历史对话的实践中,“数创智影”实践团用青春智慧为永汉古建传承写下了独特注脚。他们穿梭于围屋街巷,用镜头捕捉雕梁画栋的细节,用技术搭建古今沟通的桥梁,在挖掘客家故事、留存文化根脉的过程中,让数字技术成为文化传承的“保鲜剂”与“放大器”。这些凝结着汗水的影像素材与数字成果,终将让更多人看见永汉古建中流淌的历史温度,而这正是当代青年以专业所长守护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体现,也为古建筑在数字时代的“重生”提供了青年视角的探索样本。
 
(通讯作者:谭德政、洪子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