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湘东课堂传薪火,少年新思绽芳华

    2025-08-02    阅读:
    来源:搜狐网
  7月24日,河海大学红色筑梦支教团在茶陵县的支教活动进入第九天。支教团以多元课程为载体,为当地学生打开认知视野,在互动与探索中播撒成长的种子。
  支教团成员彭钰涵带来的特色语文课,以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切入点, 结合影像资料与历史背景,讲述文物流落海外的故事和其背后的民族记忆。当提及圆明园兽首的漂泊历程时,孩子们眼神凝重;听到文物回归的新闻时,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中班学生陈敏在观后感中写道:“这些文物是我们的宝贝,我要记住它们的故事。” 课程以小见大,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支教团成员彭钰涵介绍文物故事
  支教团成员姚丹带来的科学课讲解二十四节气。结合茶陵地域特征,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用实物演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 的气象原理和“冬至日影长短” 的天文规律。

支教团成员姚丹讲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支教团成员顾欣雨带来的辩论赛课,让学生自由组队,课堂即模拟辩论赛场。正方以“交通规则守护出行安全” 为例,强调 “初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期,规则是避免偏离航向的指南针”;反方则提出 “个性是创新的源头,过度强调规则会扼杀好奇心”,学生唐旭峰补充:“如果所有人都按固定模式成长,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精彩的可能。”

辩论赛课上正方学生正在进行驳论
  扶残助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为了让孩子们深刻理解残障群体的生活状态,学会尊重与包容不同群体,河海大学红色筑梦支教团组织了特色教育活动“换位心挑战”。
在“用心触摸,手启新视”环节,支教团成员姚丹、谢佳彤、卢子浩引导孩子们戴上眼罩,开启了一场独特的感知之旅。孩子们通过指尖触摸纸板上精心制作的花、云、鸟等形状,感受轮廓的起伏,尝试在心中构建这些形状的模样并识别出来。这一过程充满挑战,每一次触摸都是对未知的探索,每一次思考都是和现实的联系。当孩子们摘下眼罩,看到纸板上的形状时,眼中或是自豪或是诧异。这个环节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视障群体感知世界的方式,更培养了同理心。

支教团成员谢佳彤引导学生触摸盲文纸板
  “盲厨探秘,触感奇妙” 盲人大厨体验活动由支教团成员徐芃、赵雅丽和周南海带队。她们组织小朋友们分组,每组两到三人,蒙上眼睛开启特殊的烹饪之旅 —— 制作三明治。孩子们需要依靠触觉辨别面包、火腿、蔬菜等食材,通过嗅觉判断食材的新鲜度,借助听觉与小组成员沟通协作。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诸多困难,如食材拿错、传递失误等,但他们并未放弃,而是在不断尝试中逐渐掌握技巧。当孩子们最终品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三明治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这次体验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视障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挑战,也培养了他们在困境中坚持与互助的精神。

孩子们蒙上眼睛制作三明治
  “知识问答” 环节,孩子们按活动小组划分,围绕 “视障人士如何识别货币”“盲道的设计原理”“与残障人士交流的注意事项” 等问题展开竞答。面对 “看到视障人士过马路,是否应该直接搀扶?” 的提问,各组激烈讨论,最终在支教团成员高雨婷、顾欣雨的引导下明白:应先礼貌询问需求,尊重对方的自主意愿。问答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巩固了助残知识,更在思辨中深刻认识到“平等尊重” 是助残的首要前提。

孩子们品尝自己制作的三明治
  未来,希望这些孩子能将对残障人士关爱传递下去,推动社会形成更加包容、和谐的氛围,让残障群体在社会中感受到更多温暖与支持。
  从特色课程到特色活动,从文化传承到科学启蒙,从思辨训练到价值引导,河海大学红色筑梦支教团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蜕变。支教团正以初心为墨,在茶陵的课堂上,续写着用知识点亮希望的青春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湘东课堂传薪火,少年新思绽芳华
  • 7月24日,河海大学红色筑梦支教团在茶陵县的支教活动进入第九天。支教团以多元课程为载体,为当地学生打开认知视野,在互动与探索中播
  • 08-02
  • 情系苗乡践初心,青春筑梦正当时
  • 北京科技大学长青青曦支教实践团秉承“教育点燃希望,行动助力振兴”的初心,于2025年7月21日深入基层,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08-02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