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指尖上的匠心:峡江草编的技艺传承与时代新声

    2025-08-14    阅读:
    来源:王禹宸
 峡江草编是发源于长江三峡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县有着悠久的民间传承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作为荆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峡江草编深深扎根于峡江两岸的生活土壤,承载着当地百姓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它以三峡沿岸常见的黄草、芦苇、竹篾为原料,通过编、织、缠、绕等技法,制作出筐、篮、席、帽等实用器物,既体现了峡江人民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也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代表作品有“三峡渔船”“屈原竹笠”“江滩芦苇席”等。历史上流传的编织花样多达几十种,如今仍广泛使用的有“人字纹”“回字纹”“波浪纹”等十余种。
  7月6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寻迹峡江・编织新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归非遗街区,拜访了峡江草编的代表性传承人罗光林老师。团队成员近距离观摩了草编技艺的完整流程,聆听了背后的传承故事,深切感受到这项传统工艺的质朴之美与深厚底蕴。
  刚走进罗老师的工作室,队员们就被墙上悬挂的各式草编作品吸引:细密的竹篾扇上刻着“楚辞”名句,粗犷的黄草筐透着峡江风情,精巧的芦苇灯散发着柔和光晕。罗老师热情地为大家介绍每件作品的由来,当提到一件复刻的“屈原竹笠”时,他特意讲解了笠沿的“波浪纹”设计——“这纹路模拟的是三峡的江水,既遮阳挡雨,又藏着咱屈乡人的乡愁”。
 
  采访中,罗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草编的核心技艺。他介绍,峡江草编的原料处理极为讲究,黄草需经“三泡三晒”去除杂质,竹篾要削至“薄如纸、韧如丝”才能使用。演示环节中,罗老师拿起一束处理好的黄草,手指翻飞间,“人字纹”便在掌心渐渐成形。“编的时候要‘紧三松二’,力道不均匀就会变形。”他边说边演示难度较高的“缠扣”技法:将两根草茎交叉缠绕,每绕三圈必回折一次,形成的结扣既牢固又富有弹性,“这是老辈人从船缆打结里学来的法子,编出来的筐子装几十斤重物都不散”。
  最令人惊叹的是“立体编”工艺。罗老师以“三峡渔船”摆件为例,展示了如何用竹篾勾勒船身弧度,用芦苇模拟船帆褶皱:“你看这船底的‘放射纹’,既符合力学原理,又像极了江面上的阳光,这就是咱峡江人对生活的观察。”阳光下,草编作品的纹路投下细碎阴影,仿佛能看到峡江渔民劳作的身影。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峡江草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峡江文化的鲜活载体。队员们表示,将通过新媒体传播、设计创新等方式,助力这项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草编不只是老物件,也能变成时尚单品。”一位队员说道。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