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合工大 “材子” 续访泾县,深探宣纸文化与创新发展

    2025-08-18    阅读: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寻泾县纸迹,探非遗传承”实践团队

合工大 “材子” 续访泾县,深探宣纸文化与创新发展

                                                                                 ——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赴泾县探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纪实
 
        怀揣着对非遗文化更深的探索欲望,团队于 7 月 11 日继续踏上寻访之路。本日行程聚焦宣纸制作核心技艺与文化载体,深入宣纸文化园感受技艺魅力,走进乌溪小镇探寻非遗与乡村振兴的交融之道,进一步领悟非遗传承的多元路径与时代价值。
        翌日清晨,暑气渐升,实践团队的热情亦如骄阳般炽热。上午 9 时许,团队抵达宣纸文化园,这座集技艺展示、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以浓郁的文房四宝元素为基调,仿佛一座立体的宣纸文化百科全书,等待着团队成员去翻阅与解读。
图为团队成员在宣纸文化园门前合影  供图 许中锐
国纸客厅:“纸山” 间的诗意穿行
        首站来到国纸客厅,其独特的建筑设计瞬间吸引了众人目光。该建筑以 “纸山行”为设计概念,由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精心打造,以白色清水混凝土切片剪力墙为主要元素,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伫立在乌溪河畔,整座建筑宛如一座可游赏的 “纸山”,完美诠释了 “人在山中行、如在画中游” 的意境。
据介绍,“纸山”整体建筑面积约 11000 平方米,其中国纸客厅达 2339 平方米,更于 2019 年斩获第十二届佛罗伦萨双年展最高奖 “达芬奇奖”。如今,这里已成为研学团队、建筑与美术领域学者及网络达人的打卡胜地。团队成员漫步其间,在光影与建筑线条的交织中,感受着传统宣纸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碰撞融合。
图为国纸客厅外观  供图 许中锐
中国宣纸博物馆——穿越时空的宣纸史诗

        离开国纸客厅,团队步入中国宣纸博物馆。这座建筑面积约一万平米的场馆,历时四年建成,于 2015 年 12 月开馆,是全国首个系统性综合宣纸博物馆,更是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共分三层,每层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使命:一楼的宣纸历史与技艺展示区,通过详实的史料与实物,清晰勾勒出宣纸从起源到发展的漫长历程,让成员们对宣纸制作的基础技艺有了系统认知;二楼的馆藏宣纸与书画精品展示区,珍藏着国宝级的老宣纸与历代字画,泛黄的纸页上,墨香与时光交织,诉说着宣纸与中国书画艺术共生共荣的故事;三楼的临时展厅则常年举办各类书画展览,为宣纸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馆内众数字展示区成为成员们获取知识的便捷工具,指尖划过,宣纸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宣纸技艺展示区——流水线里的千年传承
        随后,团队来到宣纸技艺展示区,这里完整呈现了宣纸制作的全流程 —— 从原料采集、皮料加工、草料加工、制浆,到捞纸、晒纸、剪纸与包装,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人的坚守。
        在晒纸环节,团队成员有幸见到了该领域的大国工匠。工匠师傅手持纸刷,在高温烘壁上娴熟地操作,一张张湿润的纸坯经他之手,逐渐变得干燥平整,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师傅介绍,晒纸不仅需要精准控制温度与力度,更需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方能保证每张宣纸的品质如一。成员们在旁静静观摩,深刻体会到 “慢工出细活” 的真谛,以及 “工匠精神” 在非遗传承中的重量。
图为匠人晒纸过程  供图 许中锐
三丈三巨宣车间——极致技艺的震撼呈现
        最后,团队来到红星三丈三巨宣生产车间。这里诞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手工宣纸 ——“三丈三”巨宣,其长 11 米、宽 3.3 米,需 44 人同时协作捞制,场面蔚为壮观。2016 年 3 月 31 日,这一巨作成功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不仅为巨幅书画创作提供了优质载体,更在实践中推动了宣纸制作技艺的突破与传承。站在车间外,想象着 44 位工匠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一张巨宣的捞制过程,成员们不禁为传统技艺的磅礴力量所震撼,更对 “团结协作” 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理解。
图为“三丈三”宣纸制造车间 供图 许中锐
        午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乌溪小镇的青石板路上。下午 2 时,团队前往乌溪小镇,深入当地居民家中,开展以宣纸文化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调研访谈。
乌溪小镇依偎在青山绿水间,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一派祥和的乡村景象。团队成员分成若干小组,挨家挨户走访。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大家发现,宣纸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血脉:年逾八旬的老人回忆,儿时常见父辈们在作坊里忙碌造纸;中年村民不少人曾在宣纸厂务工,对捞纸、晒纸的技艺如数家珍。
        谈及乡村振兴,村民们纷纷表示,宣纸产业是家乡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依托宣纸文化园的旅游资源,村里开起了农家乐、文创小店,不少外出务工者选择返乡创业。一位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笑着说:“以前守着绿水青山愁生计,现在靠着宣纸文化,让游客来得了、住得下、带得走,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暮色渐浓,团队结束了一天的调研。从宣纸文化园的技艺震撼到乌溪小镇的民生温度,成员们的行囊里装满了见闻,更装满了思考。宣纸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条连接历史与当下、文化与生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之后,团队将继续梳理调研资料,探索如何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同时为乡村振兴,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非遗保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相信在传承与创新的驱动下,泾县宣纸这颗非遗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拜访乌溪村村民 供图 尚文晖
(指导老师:杨风云      张智轩/文     许中锐、尚文晖/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