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淮畔寻根:让红色基因“活”在当下——“淮畔星火,淮水丹心”团队红色传承实践纪实

    2025-08-18    阅读:
    来源:“淮畔星火,淮水丹心”——红色文化传承宣传团队
在江淮大地的夏日,“淮畔星火,淮水丹心”——红色文化传承宣传团队踏上征程,以“探访+体验+传播”为脉络,解锁红色传承的“新打开方式”,让沉睡在旧址、史料中的红色记忆,成为照亮当代的精神火炬。
 
一、历史溯源:在旧址解码“初心密码”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作战室的地图上,“淮畔星火”团队成员们的目光,紧紧追随讲解员的指引——70多年前,正是在这里,渡江战役的战略蓝图逐步绘就。“总前委只用20多天就完成部署,高效背后是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团队成员尹昊天在日志中写道,先辈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与担当,成为最生动的“初心课”。
走访邓小平等革命先辈旧居 时,成员们被“一张木桌、两把藤椅”的简朴场景触动。旧居陈列的《邓小平文选》初稿、工作笔记,见证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为民情怀。“原来‘人民至上’的理念,早已融入先辈们的生活日常。”成员小李的感悟,道出团队对“群众路线”的深刻理解。
 
从蚌埠革命历史陈列馆 到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 ,团队以“时间轴”为线索,梳理江淮革命的“奋斗线”:土地革命时期的“武装割据”、抗日战争中的“敌后坚守”、解放战争时的“战略决战”,红色基因在旧址探访中,完成代际传递。
 
二、精神洗礼:用仪式与故事筑牢信仰
 
蚌埠市烈士陵园 的纪念碑前,团队成员手捧菊花,低头默哀。献花、鞠躬、宣誓,庄重的仪式让“敬畏历史、缅怀先烈”不再是一句口号。“当念出‘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誓词,使命感从心底油然而生。”成员小张的声音,在陵园中格外坚定。
 
专题讲座里,党史专家 用“数据+案例”解码红色精神:“江淮地区先后有超10万烈士牺牲,他们用生命诠释‘革命理想高于天’。” 93岁的老战士李爷爷 ,则用亲身经历还原“战斗现场”:“敌人的炮弹在身边炸响,战友们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就往前冲!” 真实故事的冲击,让“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烙印在成员心中。
 
三、创新体验:让红色历史“触手可及”
 
在红色场馆,团队打造**“沉浸式革命剧场”** :成员们分组扮演“指挥员、侦察兵、通讯员”,模拟**“淮河战役战前动员”** 场景。“同志们,此战关乎全局,我们必须拿下阵地!”扮演指挥员的成员小陈,声音虽带着紧张,却充满力量。VR技术还原的“战场突围”,让成员们在“枪林弹雨”中,体会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艺术赋能红色传承,团队组织**“红色光影之夜”** :放映《江淮风云》等纪录片,用镜头重现革命岁月;举办**“红色诗歌音乐会”** ,《沁园春·雪》的豪迈朗诵、《映山红》的婉转合唱,让红色文化以“文艺之美”沁入人心。“原来红色传承可以这么‘潮’,既走心又走新!”参观者的反馈,让团队看到创新的价值。
 
四、传播突围:让红色故事“出圈破圈”
 
为让红色声音传得更远,团队启动**“红色传播计划”** :
 
- 线上矩阵:剪辑“淮畔红色Vlog”,记录旧址探访、体验瞬间,在抖音、B站收获超10万播放;制作“红色知识问答”短视频,以“互动玩法”吸引青年关注。
 
- 线下阵地:在社区开展**“红色故事分享会”** ,用通俗语言讲述革命历史;走进校园举办**“红色文创展”** ,将“渡江战役书签”“新四军徽章”与历史讲解结合,让学生“边看边学”。
 
此外,团队创新推出**“红色地图打卡活动”** ,串联江淮红色景点,鼓励市民“打卡集章”,在社交平台分享红色足迹。“没想到带孩子参加活动,自己也重新认识了家乡的红色历史!”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感慨,红色传承正在“破圈”走进大众。
 
五、传承接力:让红色基因“生生不息”
 
实践收尾,团队交出“多元答卷”:
 
- 理论成果:撰写《江淮红色文化传承现状与创新路径》报告,提出“沉浸式体验+年轻化传播+在地化实践”的传承模式;
 
- 教育资源:开发《淮畔红色研学手册》,包含教案、任务卡、VR体验资源,助力学校开展红色教育;
 
- 文化产品:汇编《淮畔红色故事精选》,收录20余个革命故事、30余幅老照片,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活教材”。
 
“淮畔星火,是历史的传承;淮水丹心,是未来的承诺。”团队指导老师表示,此次实践不仅是“回望过去”,更是“链接当下与未来”——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红色基因“活”在当代,成为激励青年奋进的精神源泉。正如团队成员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播者’,让淮畔星火,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