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红色传承“新姿势”:“淮畔星火”团队的实践启示
来源:“淮畔星火,淮水丹心”——红色文化传承宣传团队
当红色传承遇见青春力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淮畔星火,淮水丹心”——红色文化传承宣传团队给出答案:以“历史深度+体验温度+传播广度”为坐标,解锁红色基因传承的“青春密码”,让江淮大地的革命记忆,成为照进现实的精神灯塔。
一、历史现场:让“旧址”成为“课堂”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 内,“淮畔星火”团队成员围站在作战地图前,听讲解员还原“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略智慧;邓小平等革命先辈旧居 里,成员们凝视着简朴的生活用具,触摸“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信仰温度……从蚌埠到淮南,团队以“红色遗址”为教材,让“静态旧址”变成“动态课堂”。
“以前学历史,是‘课本里的铅字’;现在走进旧址,是‘触摸历史的肌理’。”团队成员小陈坦言,当看到总前委用过的“油灯”仍散发着微光,才真正理解“艰苦奋斗”不是口号,而是先辈们的生活日常。这种“沉浸式溯源”,让红色基因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
二、体验升级:让“传承”玩出“新花样”
在红色场馆,团队拒绝“走马观花”,创新设计“红色剧本杀+VR体验”组合拳:成员们化身“革命战士”,在“渡江战役战略会议”中激烈博弈,用VR技术“亲历”枪林弹雨的战场。“当‘战友’在VR里‘牺牲’,我哭了——原来‘舍生取义’不是电影桥段,是真实的历史!”成员小李的分享,道破体验式传承的魅力。
艺术赋能更让红色传承“出圈”:红色诗歌朗诵会 上,《我爱这土地》的诵读与钢琴伴奏交融,传递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红色电影赏析会 后,成员们自发创作“微剧本”,用年轻人的视角重构革命故事。“用‘玩中学、艺中悟’的方式,让红色精神‘潮’起来、‘活’起来!”团队负责人总结道。
三、传播突围:让“故事”抵达“圈层”
为破解红色传播“叫好不叫座”的困局,团队打出“线上+线下”组合拳:
- 线上:制作“淮畔红色记忆”系列短视频,用“1分钟讲好一个红色故事”的节奏,在抖音、视频号收获百万播放;发起“#重走淮畔革命路”话题挑战,鼓励网友分享红色足迹,打造“流量引力场”。
- 线下:走进社区开展“红色故事会”,用方言讲述革命故事,让老人听得进、记得住;在校园举办“红色文创市集”,将“渡江战役书签”“新四军徽章”与历史讲解结合,吸引学生主动“打卡”。
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创新推出“红色传承合伙人”计划 ,邀请非遗传承人、自媒体博主加入,用“非遗剪纸还原革命场景”“直播探访红色旧址”等形式,让红色传播突破“圈层”,触达更多人群。“没想到红色故事能这么‘潮’,连00后都追更!”一位参与直播的博主感慨。
四、成果沉淀:让“实践”转化“生产力”
实践不是终点,而是传承的新起点。团队沉淀出三大成果,为红色传承注入“长效动力”:
- 理论智库:完成《江淮红色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报告,提出“旧址活化+体验创新+传播破圈”的三维模式,为地方红色旅游发展提供“青春方案”;
- 教育产品:开发《淮畔红色研学课程包》,包含教案、VR资源、实践任务卡,已被3所学校纳入校本课程,让红色教育“有纲可循”;
- 文化IP:打造“淮畔星火”红色文创品牌,设计书签、徽章、帆布包等10余款产品,用“可带走的红色记忆”,让传承“触手可及”。
“淮畔星火,是历史的火种;淮水丹心,是青春的担当。”团队指导老师表示,此次实践证明,红色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链接当下”——当青春力量与红色基因双向奔赴,就能让革命精神“年轻化表达、时代化传承”,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
正如团队成员在总结中写道:“我们不是红色历史的‘搬运工’,而是精神传承的‘点火人’。愿这‘淮畔星火’,能点亮更多人心中的‘信仰之灯’,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