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推普筑桥:心音相连的两周时光

    2025-08-18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当我在讲台前第一次清晰地说出“请跟我念”,台下孩子们那带着浓郁乡音却无比认真的跟读声瞬间响起——这两周以“推广普通话”为名的旅程,便在这稚嫩而清亮的声浪中正式启航。我们跨越城市的喧嚣而来,怀揣着让标准语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愿望。未曾想,这看似简单的“字正腔圆”,竟能如神奇的声波,穿透地域的阻隔,在我们与孩子们之间,在城乡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与希望的心桥。
  初登讲台,我精心设计的普通话课程,常常被孩子们充满泥土芬芳的乡音“温柔打断”。他们用方言构筑的小小世界,承载着最本真的灵性,却也无形中围起了一道藩篱。我很快意识到,此行绝非仅仅是纠正发音的“准确性”,更是一场关于沟通可能性的拓荒。于是,在穿梭于课桌间的时光里,我的目光不再只聚焦于舌尖的位置,更珍视他们眼中因听懂了一个新词、勇敢表达了一个想法而骤然点亮的光芒。课间跳皮筋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刻意用普通话交流彼此的生活——那些起初或许笨拙、但无比努力的咬字,像一颗颗种子,悄然埋进心田,孕育着与更广阔世界对话的勇气。原来,语言的桥梁,首先是在最自然的嬉戏与交流中悄然筑成,在每一次尝试中得以加固。
  普通话,是我们带来的核心礼物,却并非唯一的纽带。当孩子们拿起画笔描绘梦想,当清脆的快板节奏在教室回荡,当清晨的院落里腾挪起稚拙的太极身影,一种更深沉的文化交融在无声流淌。他们眼中那份如饥似渴的光芒,让我们豁然开朗: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并非文化的荒漠,而是无数亟待被知识之光照亮的灯盏。他们围拢过来的好奇眼神,也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文化血脉中那些被遗忘或被忽视的珍宝——原来,“给予”的过程,竟是一场对自身文化根脉的重新“发现”与“拾得”。
  然而,最深的触动,发生在踏入他们家门的那一刻。斑驳泥墙上沉默的奖状与角落里倚靠的农具无声对望,诉说着许多家庭中父母长年缺席的空白。桌角一封字迹稚嫩的家书,是留守儿童心底无声的呼唤;老人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住我们的手,一遍遍郑重地重复着刚学会的“你好”与“谢谢”,那朴拙却无比真诚的发音背后,是言语难以尽述的沉甸甸的托付与期待。这一刻,我们真正懂得,这趟“推普”之旅,绝非单向的施与,我们自身,早已被这份淳朴的信任和深切的期盼所深深滋养与重塑。
  结课汇演,是推普成果最动人的绽放。灯光下,孩子们挺直小小的脊梁,用清晰、流畅的普通话深情朗诵,字字句句如清泉流淌;快板声声清脆,每一次击打都凝聚着全神贯注的心力,传递着语言与节奏的魅力。当所有节目圆满落幕,我们紧紧相拥,镜头定格下他们仰起的小脸——那光彩,明澈无瑕,如初升的晨星。这光亮,正是我们所有奔波与付出的真正意义,是城乡之间,通过“普通话”这座心桥,最清澈、最温暖的彼此凝望与理解。
  两周的“推普”三下乡,我们曾笃定自己是桥梁的搭建者,最终才恍悟,自己亦是虔诚的过桥人。我们渡过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河,更是一场关乎生命厚度与温度的双向奔赴。普通话构筑的声波之桥,终将延伸成一条直抵心灵深处的通途。愿我们带去的这点点星火般的标准语音,能在他们心中持续燃烧,照亮前行的方向;而他们回赠于我们的那份无瑕的纯真、坚韧的生命力以及对沟通的深切渴望,早已化作我心底不灭的灯盏——它时刻提醒:纵然微如萤火,只要坚定地投向需要光的地方,终能汇聚成照亮一片天地的星河。
  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努力发音的模样、真诚无邪的笑容,至今仍在我心潮中翻涌不息。这座桥,渡的是语言,更是人心。当心与心因同一种声音而相互认出、彼此贴近,纵使关山万里,亦再无真正的阻隔。推普筑桥,心音相连,此情此景,永生难忘。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