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红绿辉映润童心,推普兴边播薪火

    2025-08-19    阅读:
    来源:玉溪师范学院“红绿融合,推普兴边”青年推普团
        7月12日,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红绿融合,推普兴边” 青年推普团的志愿者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课本与红歌歌谱,走进云南省腾冲市明光镇东营村海秀希望小学。他们以普通话推广为纽带,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堂,通过红色故事宣讲、红歌传唱、书法教学等丰富形式,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边境孩童心中扎根发芽,为边疆文化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英烈精神铸魂 红色信念扎根​
        活动伊始,推普团的志愿者们专程前往腾冲市国殇墓园。苍松翠柏间,“民族英雄” 纪念碑庄严肃穆。志愿者们整理衣装,向烈士敬献鲜花,深深鞠躬致敬,轻声诵读 “英雄不朽,精神长存” 的誓言。这份对先烈的崇敬与缅怀,被小心翼翼地带回了海秀希望小学的课堂。​
     “同学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无数英雄战士用生命守护家园……” 志愿者们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述着腾冲战役中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孩子们睁大眼睛,听得入神,不时举手提问。当听到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时,几个孩子悄悄红了眼眶。“我们要向英雄学习!” 一个男孩挺直胸膛大声说,稚嫩的脸庞上闪耀着坚定的光芒。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齐声重温英烈故事,红色的信念在朗朗童声中悄然扎根。​
乡音渐融国韵 家国情怀升温​         
         教室里,志愿者们站在讲台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也照亮了孩子们求知的脸庞。“‘祖 — 国 —’,注意声调,是第三声和第二声。” 志愿者们耐心地逐字逐句教读,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他们特意准备了图文卡片,用生动的比喻讲解发音技巧,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准确掌握汉字的读音。​课堂互动环节,志愿者微笑着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祖国’是什么吗?” 教室里先是短暂的沉默,随后一只只小手陆续举起。“是我们的家!”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勇敢站起来,用略带乡音却无比真挚的普通话大声回答。这声回答像一股暖流,瞬间涌进在场每个人的心田。原本抽象的 “祖国” 二字,在孩子的话语中变得具体可感,仿佛就是眼前的教室、家乡的山水,是所有爱与守护的集合。志愿者们带头鼓掌,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聂耳乐章润心 红色基因传承​
       “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叫聂耳的音乐家,在昏黄的油灯下写出了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志愿者打开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泛黄的历史影像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当《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响起,不少孩子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他为什么要写这首歌呀?”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歪着头问。志愿者蹲下身,温柔地解释:“就像腾冲的英雄们用枪保卫家乡,聂耳先生用音乐唤醒国人,保卫我们的国家。” 孩子们若有所思,纷纷拿起纸笔。会写字的孩子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写下 “他是多么伟大”,尚不识字的小朋友们则用五彩画笔,画出了聂耳手持小提琴站在红旗下的景象,稚嫩的笔触间充满敬意。​
        当再次唱响国歌时,孩子们的声音格外洪亮。“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每一个字都咬得清晰有力,歌声里多了几分读懂历史的郑重与担当。​
此次 “红绿融合,推普兴边” 活动,创造性地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志愿者们用青春热情搭建起文化桥梁,让边境的孩子们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深入了解英烈事迹、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红色基因在边境校园里代代相传,为边疆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着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推普支教融乡兴,稚语童声谱新篇
  • 2025年7月1日至15日,湖北大学“稚语童声”实践团队在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石头咀镇冯家畈村、杜家山村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推普助力乡村振
  • 08-19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