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湄潭茶海:世界最大茶园红绿交融的突围之路

    2025-08-19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仲夏时节,黔北湄潭县,中国茶海连绵起伏的茶垄如碧波翻涌,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遵义实践团来到这里进行实践调研。眼前这片60万亩的绿意,不仅滋养着“全国产茶大县”连续五年的荣光,更悄然书写着贵州茶产业破局图强的样本。

  “农民50%的收入来自茶青,2024年全县茶叶产量6.9万吨,产值69亿元,综合产值达166亿元——这相当于为每个中国人提供了一两湄潭茶。”中国茶海市场部的杨女士面对暑期实践调研团队,道出湄潭茶的分量。但光环之下,隐忧深藏:“很多人知道西湖龙井、福建大红袍,却不知道杯中的茶可能就来自湄潭。说贵州,人们只识茅台,鲜有人知贵州也有好茶。”

  湄潭的困境,正是贵州茶产业“大而不响”的缩影。这片土地曾长期扮演“幕后英雄”,以过硬品质为他人“做嫁衣”——代加工模式让产品隐没于他人品牌之后。茶企具备多元化生产能力,可应需定制各类茶品,但公共品牌“湄潭翠芽”的声名远扬仍需时日。杨女士坦言:“品牌推广是当前最大挑战,我们正努力突破这道壁垒。”

  历史的积淀与科技的革新,为湄潭茶的厚积薄发提供了底气。这片古老茶园可追溯至1939年的垦荒播种,如今已迭代为技术高地。茶树繁育告别了传统播种,转向夏末秋初扦插、次年春移栽的新模式;茶园汇聚了全国200余茶种中的163种,老品种与新科技相映成趣。人力紧缺倒逼变革:春茶坚守人工精采,夏秋茶则广泛采用机械化采摘。深加工领域,茶多酚、氨基酸提取技术将茶叶价值链不断延伸,成为保健与医药原料的重要来源。

  “贵州茶,干净茶,冲泡无需洗。”杨女士自豪地强调生态优势。洁净,源自贵州坚守的生态底线与发展理念的觉醒——从“未被重视”到主动制定“欧标有机茶园”战略,湄潭3万余亩茶园已获得国际通行证,绿色正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当红色基因遇见万亩翠色,文旅融合为湄潭茶开辟了新赛道。2025年恰逢遵义会议90周年,“红色精神”的传承热为遵义带来关注。调研团队此行,正是探寻“红绿相融”的湄潭实践。杨女士认为破题关键在深度“联合”:“需市县合力,依托文旅部门制定可行方案,系统推进落实。”品牌命名本身已蕴含历史机遇——“遵义红”巧妙嫁接城市红色意象,而湄潭独有的浙大西迁文化(1940-1946年)更添人文厚度。

  未来图景在茶香与书卷气中徐徐展开。中国茶海正从观光胜地转型为立体化的“茶文化研学基地”——作为“世界上最大连片茶园”,它将以沉浸式体验承担起传播千年茶史、普及茶知识的使命。“我们不仅要让人看到茶海,更要让人读懂茶的文化基因。”杨女士描绘的愿景清晰而坚定。

  从默默耕耘的代工基地,到以“干净茶”品质为根基、以“红绿金”融合为路径的主动进击,湄潭茶的突围,既需技术深扎土地,也需品牌之光照亮远方。当万亩碧波映照红色历史,这片中国最大的茶园,正以一片叶子的重量,丈量着从产量高地到品牌高峰的艰辛与可能——它的成长,或将为整个贵州茶业如何从幕后走向台前,写下具有启示意义的答卷。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推普支教融乡兴,稚语童声谱新篇
  • 2025年7月1日至15日,湖北大学“稚语童声”实践团队在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石头咀镇冯家畈村、杜家山村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推普助力乡村振
  • 08-19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