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索华夏文脉,实践团解码时代传承

    2025-08-20    阅读:
    来源:南京市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
         8月13至14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雄鹰行动小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一行人来到南京六朝博物馆,开展主题为“探源金陵文脉,洞见时代变迁”的沉浸式研学。此次研学的目的在于探索华夏文脉,解码时代传承。
        同学们在青砖甬道与青釉羽人之间,与1700年前的建康城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并以青年视角记录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流动与新生。青砖作路,推开历史之门。上午9时,团队从长江路大门拾阶而下,六面巨大的夯土遗址墙迎面矗立,六朝地层断面像年轮一样清晰。在博物馆公众服务部老师带领下,同学们脚踏透明栈道,俯瞰考古现场。“这面墙从孙吴夯土层一直叠压到南朝晚期,土质颜色由灰褐转黄灰,正是建康都城不断扩建、毁弃、再建的缩影。”负责人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瞬间“入戏”。穿过“六朝迭兴”序厅,一条长达六分钟的数字沙盘动画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更替投射在全息屏上,南京城市格局的每一次“生长”都伴随人口的迁徙与文化的交融。有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文化不是静态标本,而是一条奔腾的河。”
        瓦当会说话,纹饰里的南北对话。在“瓦当的世界”专题展区,同学们戴上AR眼镜,灰陶瓦当上的莲花纹、兽面纹立刻“活”了起来。讲解志愿者告诉大家,南朝中后期,随着佛教东传,印度莲花纹与本土云气纹结合,形成了“莲花化生”图样,象征净土世界的生命轮回。“纹饰的演变其实就是文化基因的重组。”团队成员兼通讯员的杨诗妍学生一边拍摄三维纹样,一边在语音备忘录里记录:“当外来符号进入本土语境,既要‘像’又要‘不像’,才能被大众接受。这与今天国潮设计的逻辑一致。
       青瓷里的“烟火气”,解码六朝日常。博物馆二层的“青瓷风华”单元,灯光柔和如月色,一排排青釉盘口壶、莲花尊、羽人纹灯盏在展柜中泛着温润光泽。同学们围在一件东晋“褐斑釉点彩鸡首壶”前,一同感叹着鸡首是实用流口,鸡尾作把手,器形源于越窑,但褐彩点染技术受北方铅釉陶影响,说明南北工匠在建康相遇后‘技术联姻。为了让文物“说话”,实践团现场比对馆藏青瓷与事先采集的现代龙泉青瓷样品,带队指导人表示:“把实验室搬进博物馆,就是让同学们看到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回应着时代需求。”
         下午3时,实践团作为讲解员临时“上岗”,在“六朝人杰”厅为市民游客提供志愿讲解。但由于参访人员不愿出面,便未进行拍摄。但短短两小时,同学们共服务观众20余人次,不仅为参观人员进行文物古迹的讲解,还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总计反馈15人次,而数据显示,80%以上的观众参访该博物馆可以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希望可以参与到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
         闭馆前,夕阳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六朝帝都”巨型浮雕上,给孙吴战船与梁武帝仪仗镀上一层金色。实践团在博物馆门前齐声喊出“青春接力,文脉长青”的口号。同学们无不感叹着我们未曾经历的文化历史变迁也无不为此动容。
          此次调研参访活动为“雄鹰行动小队”的成员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六朝文化变迁传承的机会。(通讯员 杨诗妍 相国妮)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推普支教融乡兴,稚语童声谱新篇
  • 2025年7月1日至15日,湖北大学“稚语童声”实践团队在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石头咀镇冯家畈村、杜家山村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推普助力乡村振
  • 08-19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