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峡移民博物馆的一隅,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凝聚岁月峥嵘的历史记忆。7月7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在原秭归移民局副局长、归移民王海群老师的引领下,步入这座沉浸式的文化殿堂,领略那被水淹没却深藏心底的迁徙记忆。这里不仅展现了一个群体的家园迁徙,更彰显了三峡移民所孕育的坚韧精神与文化传承。

博物馆内,展墙上悬挂着大量旧照片和文献资料,生动还原了数十年前数百万人民的迁徙画卷。墙上的一幅油画再现了“告别故里”的瞬间:农户们怀揣乡愁,扶老携幼,步履踉跄地站在家门口。调研团队被带到一排保存完好的迁徙旧居模型前,王海群老师缅怀道:“那时的迁移,是对自然、对家园的无奈抉择,更是一场意志的淬炼。”他介绍,祖辈们用双手搭建新居,用汗水浇灌希望,将故土的记忆深埋心底。每一件展品都记载着移民们的艰辛与勇气,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精神的象征。

在展厅的一个角落,摆放着被修葺一新的传统手工艺品:秭归的巴楚刺绣,水利民歌的录音资料,木制家乡地图……每一件都彰显着移民在新的土地上延续着关于根的记忆。“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情感与信仰的纽带。”王老师感慨地说。在交流中,他讲述了迁徙中的故事:从乡村到城市,从湖泊到山区,移民们用勤劳与智慧,让水土变成了他们的心之所系。“我们在搬迁过程中,既是搬迁者,也是文化的守望者。”他深情地说。
王海群老师强调,国家高度重视移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整理族谱、修缮古迹、保存民歌,三峡地区的移民文化得以不断流传并焕发新生。“如今,很多年轻人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无论是手工艺品、服饰还是文化活动,都在讲述一个关于坚韧、创新的故事。”他带领团队欣赏了几件新开发的文创产品:结合传统纹样的陶瓷、手绘墙饰,以及融入水元素的现代雕塑。“这些作品,正是移民精神的生动体现。”王老师说。
此次参观,不仅让“拾遗·楚韵”团队成员感受到三峡移民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会到,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与创新。那一段段迁徙的记忆,犹如长江水般绵延不绝,奔腾向前,赋予新时代的移民精神以不竭的动力。在这里,记忆与希望交织,历史与未来共鸣,彰显出中国人面对变迁时那份坚韧不拔的家国情怀。
夕阳逐渐西沉,博物馆内灯火摇曳。团队成员久久伫立,望着墙上的历史映像与新兴的文化符号,深知:根在水土,魂在坚守,文化的复兴正如长江水,滚滚向前,不息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