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推普话乡情:安山村语言赋能与文化共融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深入实施,2025年7月6日,由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组成的"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组织开展了为期7天的推普实践活动。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来自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身着统一文化衫的“语你同行”实践队员已背起装有识字卡片的工具包,踏着被露水浸润的青石板逐户走访。在张阿婆家摆满蜡染制品的堂屋里,队员们发现83岁老人能听懂电视新闻却怯于开口,便在蓝印花布作背景下教她练习"蜡染""刺绣"等工艺名词;苗族银匠龙师傅的工作间里,队员们将"錾刻""淬火"等专业术语转化为普通话教学素材;村小三年级的教室里,则响起了用普通话说"蕨菜""竹荪"等土特产品名的朗朗童声。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入户教学采用"场景浸入法",将语言学习与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村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在灶台边教烹饪用语,在猪圈旁教畜牧词汇,在茶园里教采摘术语,使普通话不再是冰冷的教材符号,而是切实可感的生存技能。这种将汉字拆分重组为生活图景的智慧,让村民在自然对话中突破了方言的隔阂。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夜聚一堂:游戏场上的语言启蒙。当夕阳将打谷场染成金色,实践队精心设计的"语言游乐场"拉开帷幕。20米长的麻绳在地面荡起波浪,跳大绳的节奏里融入了"预备——起跳"的普通话指令;捉迷藏的树影婆娑间,"五、四、三"的倒数声伴着欢笑此起彼伏;篝火旁的山歌对唱,彝族老歌师在队员引导下尝试用普通话转译传统歌谣;连广场舞的《最炫民族风》也变成了双声部的教学现场,舞步与"旋转""拍手"的口令完美合拍。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最具创意的是融入民族元素的改良游戏。苗家姑娘们的刺绣图案被制成识字卡片,在"你画我猜"中学习"牡丹""祥云"等意象;传统芦笙舞的步伐被编成"跳房子"游戏,每个格子标注着"踏步""转圈"等动作指令。这种寓教于乐的设计让语言习得如同山涧清泉,悄然渗入村民心田。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星火燎原:文明交融的双向奔赴。活动中期,出现令人动容的转折:掌握基本会话的村民自发成为"方言翻译官"。村支书用苗汉双语主持知识竞赛,银匠师傅用普通话向大家介绍工艺,留守妇女组建起广场舞普通话角。更可喜的是,在外务工青年通过家族微信群发起"每日一句"接龙,将这场语言革命延伸至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车间。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实践队在村史馆开设的"双语故事会",陈列着普通话和方言对照的村志资料。74岁的王大爷在这里用方言讲述红军过境往事,实践队员同步翻译成普通话,双声道的集体记忆在年轻一代心中交织。当双语版《安山民谣》在结业晚会上唱响时,传统与现代的共鸣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这场持续3天的语言实践,让安山村普通话普及率提升32%,当结束时,村口新竖起的"推普示范村"标牌在晨曦中闪耀,而更明亮的,是村民眼中对广阔世界的憧憬。语言桥梁架起的不仅是沟通的通道,更是一个古老村落在时代大潮中从容前行的文化自信。
暮色中,打谷场上仍然回荡着普通话和苗语交织的笑语,安山村的夜晚从未如此明亮。这场发生在黔西北深山里的语言启蒙,像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这片土地,让古老村落在守护方言根系的同时,绽放出与时俱进的文明之花。当推普列车驶向乡村振兴的远方,安山村的实践已然证明:普通话的普及不是文化的替代,而是传统的赋能,是在新时代延续乡愁的智慧选择。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