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这条横亘华夏的巨川,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巴楚文明,更在近代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诗。三峡工程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自构想提出到正式动工,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论证与筹备。而与之相伴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迁徙——1993年至2009年间,为支持工程建设,131万三峡儿女告别世代居住的家园,迁往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脚步丈量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这段历史,被永久镌刻在重庆三峡移民博物馆的每一处展陈中。
走进三峡移民博物馆,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长廊。展馆以“伟大的壮举,不朽的丰碑”为主题,分为“序厅”“千年文脉”“万代基业”“世纪壮举”“移民史诗”“今日三峡”“尾厅”七大展区,通过实物、影像、场景复原等多元形式,全景式展现三峡移民的壮阔历程。
我们跟随着老一辈移民工作者以及移民博物馆副馆长王海群进行了一场深入人心的大型移动讲座,并了解了三峡移民的深刻内涵。
在“千年文脉”展区,一件件出土文物静静陈列: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还留着先民的指纹,巴渝青铜器的纹饰诉说着古蜀国的神秘,明清时期的民居构件雕刻精美,无声地诉说着三峡地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承。这些文物让我意识到,移民们告别的不仅是一方水土,更是承载了数千年记忆的文化根脉。转入“世纪壮举”展区,大型沙盘模型生动还原了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从截流到蓄水,从船闸通航到发电机组运行,每一个节点都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进入“移民史诗”展区:泛黄的移民安置协议书上,密密麻麻的签名承载着沉甸甸的抉择;打包好的旧木箱里,还存放着移民带走的家乡泥土和老屋钥匙;一段段采访视频中,白发老人抚摸着老屋照片哽咽的模样,孩童对着镜头说着要去新家的天真话语,无不让人深切感受到移民们的不舍与坚韧。
三峡大移民,看着不简单,但实际的深层次难题与挑战并不只是看得出来的。不过这一点王馆长对我们进行了深刻刨析,并具体讲述着。
走出博物馆,长江的涛声仿佛在耳边回响。三峡移民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一段历史,更在于传承一种精神。它让我们铭记:国家的发展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体的奉献铸就;而无论走多远,对家园的眷恋、对未来的希望,永远是支撑人们前行的力量。这段历史值得被永远铭记,这份精神更值得我们代代传承。并于博物馆门口进行合影留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