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语润乡情舞翩跹,声传万家助振兴

    2025-08-21    阅读:
    来源:王克群,刘嘉馨,邓安琦,刘欢,向美霞,代远艳,杜胜东
语润乡情舞翩跹,声传万家助振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深入实施,2025年7月6日,由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组成的"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组织开展了为期7天的推普实践活动。"推普"入农户:方言与普通话的交响晨曲。晨露未晞时,实践团队便携带《普通话百句实用手册》开始巡村走访。在村民王德贵家中,当"葡萄"的方言发音与普通话发音形成有趣对比时,四十多岁的汉子搓着布满老茧的双手反复练习,院中晾晒的玉米随着他的音调起伏微微晃动。类似场景在全村32户人家中不断重现,队员们针对不同年龄层设计教学方案:教留守老人用普通话与视频通话中的儿孙交流,帮学龄儿童纠正"f""h"发音混淆问题,给民宿经营者培训接待用语。
 
  这份蓝色封皮的手册凝结着团队智慧,不仅标注易错发音,还结合当地苗语特点制作对照表。村妇女主任李秀芬特意留下二十本分发给未在家的农户:"这些大学生就像春雨,把标准话的种子撒进了田间地头。"
 
 
  "云端"破山门:乡音不改的视听革命。午后三点的村委会会议室,手机支架、补光灯与背景墙构成临时直播间。队员周敏面对镜头讲解"前后鼻音区分技巧"时,实时在线人数突破30人——这在常住人口不足百户的山村堪称奇观。直播内容经过精心编排:既有"乡村旅游服务用语",也有"农产品直播带货话术"。当留守妇女张春燕在连麦环节用普通话说出"欢迎来安山品尝猕猴桃",直播间瞬间被点赞特效淹没。
 
  新媒体技术突破地域限制,使教学辐射到周边五个行政村。72岁的老支书杨守成每天准时守着孙子手机:"这些娃娃让咱山旮旯也能看见外面世界。"两小时的直播课程常被村民要求"加时",团队成员不得不将答疑环节延长半小时。
 
  星夜话课堂:文化交融的月光盛宴。华灯初上,村文化广场变成露天教室。投影仪在白色幕布投射出"安山夜校"四个大字,村民们自带板凳围坐成圈。年轻队员设计的"乡村旅游情景剧"引爆笑声,水果商贩李建国在模拟交易场景中脱口而出的"扫码支付"赢得满堂彩。绕口令比赛环节,五年级学生杨小芳流利的"四是四,十是十"引发热烈掌声,她母亲眼含泪光:"娃说要教全家人说好普通话。"
 
  教学结束后,广场变身欢乐海洋。随着手机播放的《最炫民族风》响起,队员与村民携手共舞,苗家芦笙舞步与流行舞曲奇妙交融。跳绳比赛中,55岁的杨大爷敏捷穿梭,银饰叮当声与欢笑声编织成夏夜交响。当《我和我的祖国》歌声掠过梯田,远处山峦在月光下勾勒出温柔的轮廓。
 
  语言振兴的安山样本。已持续3天的推普行动累计服务群众20余人次,抖音直播覆盖超30人次。但更珍贵的成果是村民眼神的变化:民宿经营者主动制作双语菜单,杂货店主把"欢迎光临"贴在柜台,孩子们争当"家庭推普小教员"。省语委专家调研时感叹:"这是在打造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离村前夜,文化广场再次响起歌声。村民自发准备的欢送会上,老中青三代用普通话合唱《好花红》,古老民谣被赋予新的韵律。这支歌声翻过巍峨的乌蒙山,将乡村振兴的强音传向更远的地方——当语言藩篱被打破,希望的种子已在红土地上生根发芽。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