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浇灌黄土地 乡音融汇普通话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深入实施,2025年7月6日,由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组成的"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组织开展了为期7天的推普实践活动。晨光熹微:体操韵律唤醒乡音晨曦卯时三刻,薄雾中的安山村响起《运动员进行曲》的清越号角。村口百年香樟树下,“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编排的推普广播体操拉开帷幕。"第三节,扩胸运动——‘振兴乡村,语通四方’!"把字正腔圆的诵读融入体操口令,恰如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教育智慧。当"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机械播报转为生活化的"晒谷要趁早,学语正当时",戴红领巾的孩童将"伸展运动"化作"风摆杨柳"的成语接龙,让白居易"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境跃动成现实的教学韵律。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鞍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巧手生辉:非遗工坊镌刻文明印记辰时的炊烟尚未散尽,李氏宗祠已成为创意工坊。"玉不琢,不成器;语不练,不知义。"明代思想家王廷相的墨宝悬挂在梁间,下方堆叠着草编原材与帆布胚料。来自苗绣世家的杨阿婆演示传统扎染技艺,青年学子以推普标语设计纹样:将"安"字化作层叠山峦,让"山"字结构契合玉米穗的弧度。十二岁留守少女李春燕创作的"拼音草帽"独具匠心,帽檐处"j、q、x"三个声母缠绕成缠枝纹,暗合《文心雕龙》"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深意。这些饱含匠心的手工艺品,即将在星夜见证语言之美的传承。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鞍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云端耕读:数字赋能让古寨联通世界午时烈日当空,村民活动室架起"乡村振兴·云上推普"的直播设备。抖音直播间背景是晒场上的金色玉米海洋,主播手持《安山村志》讲解:"这个‘屯’字,既是黔中屯堡的屯,也是推广普通话要‘攻坚拔寨’的屯。"线上教学中,北宋《广韵》三十六个声母图谱与当地方言声调对照表同屏呈现,仿若展开一幅"古今声韵交汇图"。直播间弹幕里,外出务工父母发来语音:"听见娃用普通话说‘爸妈注意安全’,比啥都金贵。"这场跨越时空的互动,印证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正在方言壁垒消融中升华。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鞍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垄亩课堂:农事劳作孕育语韵新生申时的阳光穿过玉米林,晒谷场化身露天教室。实践团队创新"农活+推普"模式:捆扎玉米秆时学习量词"束"与"捆"的差异,分拣谷物时辨析"瘪谷""饱穗"的发音要点。六旬老农张有福捧着《农用普通话手册》,在脱粒机轰鸣中跟读"科学种植"的专业术语,恍如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的田园诗有了新时代注脚。最动容的场景发生在垃圾分类点,志愿者们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标牌制成双语教学卡片,让庄周"道在屎溺"的哲学思辨化作"语在生活"的实践智慧。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鞍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星火夜课:月光流淌处皆是讲坛戌时山月初升,晒场上的三百盏LED灯点亮语言长河。清代诗人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句,投影在挂满玉米的土墙上。普通话比赛环节,八岁的李小军以标准发音诵读《悯农》,其祖父用新学的普通话感慨:"‘汗滴禾下土’念出来,才懂得诗人心里头的苦。"颁奖时,绣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帆布包、刻有"声如钟磬"字样的草帽,在月光下流转着文明的光泽。更令人振奋的是,长期以苗语为主的村卫生所医生杨晓芬,用普通话宣读《农村医疗保健指南》,让孙思邈"大医精诚"的训诫有了新的传播载体。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鞍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灯火万家:舞步翩跹处心声同频亥时银河垂野,广场舞曲《最炫民族风》响彻山谷。志愿者们将声调练习融入舞蹈动作:第三声转折对应"转身摆臂",第四声降调呼应"踏步蹲起"。七十岁的赵大爷第一次用普通话说出"广场舞有益健康",其发音标准程度让众人喝彩。当《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不同年龄的村民在"上声+阳平"的舞步组合中,体悟着"语音节奏即生命韵律"的深意。这场景既带着李白"我舞影零乱"的恣意,更饱含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