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在静谧光影中与历史对话
当实践团成员们踏入洛阳牡丹瓷博物馆的展厅,仿佛进入了一个跨越时空的艺术殿堂。一件件精美的牡丹瓷展品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一朵朵永不凋谢的牡丹花,静静诉说着洛阳的千年韵味。专业的讲解人员早已等候在此,用生动而详细的语言为成员们揭开牡丹瓷的神秘面纱。
从牡丹瓷的起源讲起,成员们了解到,牡丹瓷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洛阳牡丹为原型,汲取了陶瓷艺术的精髓。每一件作品都经过精心雕琢,将牡丹的雍容华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众多展品中,有一件名为“鎏金葫芦”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讲解人员介绍道,这件“葫芦”造型的牡丹瓷是作为国礼赠予他国以展现我国的牡丹文化,传递美好祝福并表达友好——金黄的瓶身如暖阳般醇厚,细腻的釉色流淌着岁月沉淀的光泽,立体的牡丹花瓣栩栩如生,似要挣脱瓷瓶舒展盛放,寿桃等纹饰点缀其间,与葫芦形态共同传递着吉祥寓意。这件作品不仅造型独特,融合了葫芦与牡丹的元素,寓意着福禄与富贵,而且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最初的瓷土选择,到拉坯、塑形、雕刻,再到最后的烧制和上色,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探源:工匠工作室里的温度与坚守
参观完展厅后,团队获准进入通常不对外公开的制作车间。与展厅的清凉安静形成鲜明对比,车间里弥漫着潮湿的陶土气息和隐约的窑火温度,仿佛每一个空气分子都充满了活力。
牡丹制作区让队员们大开眼界。这里的工作台上摆放着数十种不同形状的刻刀和塑形工具,匠人们正在制作牡丹花的各个部件。“一朵牡丹花通常由五层花瓣组成,每层花瓣的形状、厚度、弧度都不同。”工艺师拿起一片刚刚捏好的花瓣向队员们展示,“仅这一片花瓣,就需要经过揉泥、擀片、刻纹、塑形、修边五道工序。”
最让队员们感到震撼的是上釉环节。釉料室里,各种矿物原料按精确比例调配成不同颜色的釉液。“红色来自铜,绿色来自铬,黄色来自铁…”釉料师傅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但同样的配方,因窑内温度、湿度、摆放位置的不同,每次烧制的结果都会独一无二。这也是陶瓷最迷人的地方——你永远无法完全预测开窑的那一刻会见到什么。”
车间里,匠人们专注的神情、娴熟的动作,让成员们看到非遗传承的“活态”模样。他们手中的工具与泥料,是传承的载体,每一件牡丹瓷从无到有的过程,都是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也让成员们理解,李学武所代表的非遗传承者,如何以一生为尺,丈量技艺传承的深度与广度。
感悟:泥土与火淬炼的文化基因
这次实践让我们实践团的成员意识到,传统文化保护并非简单地保存老物件,而是要理解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并让这种价值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光。正如一位队员在实践报告中所写:“工匠精神不是怀旧,而是一种前瞻性的生活态度——在快节奏的世界里保持专注,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坚持品质,在标准化生产的洪流中守护个性与温度。”
实践团队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思考离开博物馆。回望那座青砖建筑,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复杂的情感。队员们明白,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考察,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牡丹瓷上盛开的不仅是花朵,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匠人精神的传承之火,这火焰历经千年而不灭,并在新一代年轻人心中继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