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一支由湖南城市学院工程造价、汉语国际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 10 名学生组成的 “振兴‘稻’路小分队”,在老师指导下响应国家 “交通强国” 战略与乡村振兴号召,以 “集中 + 分散” 模式进驻湖南、山西两省五县区,开展了为期 20 天的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围绕农村公路 “建管养运”,用 “专业测绘 + 需求调研 + 技术帮扶” 的三维度工作法,深入探寻乡村交通发展痛点,也让青春在乡土振兴的实干中绽放光芒。
首站扎根湖南,初探乡村公路 “老难题”
6 月 30 日,小分队首站奔赴湖南省桃江县大华村。走进村子,队员们通过和村民拉家常、翻资料,很快摸清了村里公路的 “家底”。
“你看这路,走了好些年,坑坑洼洼的,下雨天更是难走,车开上去都颠得慌,路上的线也看不清,晚上骑车总担心出事。” 村民指着村里的老路说。尤其是早期硬化的光明巷,因为当年材料和施工没跟上,现在到处是裂缝和坑槽,走路都得格外小心。更让人揪心的是排水问题,“村里那些老水管,用得太久了,里面都锈得厉害,有的地方腐蚀得有 5 毫米厚,一到暴雨天,路上全是积水,有时候还担心水管会不会突然坏了。” 村民的话里满是担忧。
(图:大华村村委服务中心,小分队在此与村民交流、查阅资料,了解村内公路基础情况)
跨省分散调研,听村民细数公路 “烦心事”
7 月 14 日至 22 日,队员们兵分几路,一部分去了山西省五台县上庄村、晋城市城区五门村,另一部分留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团福村、团洲村,继续深入了解各地农村公路的情况。每到一个地方,队员们都和村民坐在一起聊心里话,跟着村民在村里的路上走一走,再查一查当地的资料,慢慢梳理出大家最关心的公路问题。
(图:小分队在乡村与村民面对面访谈,倾听大家对公路使用、养护的真实想法)
“咱们村里有些路修得早,太窄了,两辆三轮车错车都费劲,有的路弯又多、坡又陡,旁边连个防护的东西都没有,老人小孩走路太不安全了,现在家里买车的多了,这路根本不够用。” 一位村民指着家门口的路无奈地说。说到养护,大家更是打开了话匣子:“不是不想把路养好,实在是没钱啊!上面给的钱也就够补补急的地方,平时小修小补都捉襟见肘,好多时候都是顾着建、忘了养,路坏得越来越快。” 负责村里简单护路的大爷也凑过来说:“我们这些护路的,大多是兼职,年纪也大了,就靠一把铲子、一个锄头干活,也没人教过怎么专业养护,挣的钱又少,有时候真没那么大劲头。”
(图:小分队与村委会成员座谈,共同探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中的难点问题)
还有村民提到,路上的 “管事的” 也不清楚,“有时候路坏了,找这个部门说归那个部门管,找那个部门又说不是他们的责任,尤其是村和村交界的地方,跟没人管似的,出了问题互相推。” 更让大家头疼的是重载车,“现在拉砂石的车、大型农机越来越多,那车重得很,路根本扛不住,没几年就压坏了。还有人把东西堆在路上,甚至在路边搭棚子,说了好几次也没人管,路越来越窄,走起来也危险。”
调研途中,队员们也记录下了各地道路的实际状况,有亟待改善的破损路段,也有正在维护的基础道路:
上庄村积分超市不过,调研中也有让人欣慰的地方。不少村子都成立了专门的道路养护小组,平时有人去路上看看,发现小坑小洼、小裂缝,能及时补一补、修一修。上庄村还设有积分超市,通过激励机制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为道路养护等工作提供了助力。
村民们也满怀期待地说:“要是能把那些窄路加宽点,危险的路段修一修,平时多补补路上的坑,把路边的排水沟清干净,再管管那些超重的车,咱们出门就能安心多了。”
青春聚力,为乡村振兴铺就 “希望路”
在调研过程中,小分队不仅关注公路问题,还走进当地的莫应丰故居,感受乡土文化底蕴,探寻产业发展的可能。队员们表示,这次 “三下乡” 让他们真正走进了乡村,听到了村民的心里话,也明白了乡村振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未来,“振兴‘稻’路小分队” 还会继续挖掘各地的乡土资源,在传承文化、助力产业发展上多下功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架起城乡沟通的桥梁。他们希望用青春的力量,帮助乡村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之路走得更宽,让更多乡村实现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优美,让青春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闪闪发光。
(图片来源:李梦晗 帅子涵)
(文字来源:杨佳欣)
(排版编辑:罗欣然)
(责任编辑:崔王凡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