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践法基层行,共绘善治新画卷

    2025-08-25    阅读:
    来源:谷卓然、张艺薇、郁寒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法律实施与法治信仰培育的“最后一公里”。普法进社区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实践,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过程,更是法治精神融入社会肌理、推动基层治理升级的关键路径。参与社区普法实践,让我对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与现实影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它既是筑牢法治社会根基的“筑基工程”,也是激活基层善治活力的“赋能工程”。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而实施的前提是公众对法律的知晓与认同。普法进社区的首要意义,在于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居民可感知、能运用的生活规则,实现“文本之法”向“生活之法”的转化。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其法治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的法治质量。普法进社区通过提升个体法治素养,将法治精神渗透到家庭、邻里、社群关系中,为法治社会建设筑牢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普法进社区的影响并非停留在知识传播层面,而是通过改变个体行为逻辑,进而推动社区治理模式的优化,形成从微观到宏观的连锁效应。
       现实中,老年人因对诈骗手段缺乏认知而蒙受财产损失,业主因不了解物业合同条款而陷入维权困境,未成年人监护人因忽视监护责任而埋下风险隐患等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法律知识的缺失。普法活动通过针对性讲解,让居民掌握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工具”。例如,通过老年人防诈骗宣传,不少老人学会了识别“保健品骗局”“虚假投资”的法律边界;通过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讲解,家长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监护职责与校园保护的法律衔接。这种能力的提升,直接减少了因“不懂法”导致的权益受损现象。
       社区矛盾多源于利益诉求的错位与规则认知的分歧,而普法正是通过统一规则认知,为矛盾化解提供“共通语言”。在物业纠纷中,当业主知晓“业主大会的表决程序”“物业公司的义务边界”,当物业了解“服务标准的法律依据”,双方便能在法律框架内理性协商,而非陷入情绪化对抗;在邻里纠纷中,“相邻权”“隐私权”等法律概念的普及,能减少因“想当然”引发的冲突。实践中,不少社区在普法后,矛盾调解成功率显著提升,印证了法律作为“矛盾润滑剂”的现实价值。
       总之,普法进社区看似是“小切口”,却关联着“大民生”与“大治理”。它通过将法律送到居民身边、融入生活场景,既解决了个体在权益保护中的“本领恐慌”,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规则支撑”。从长远看,当每一个社区都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当每一位居民都具备基本的法治素养,基层善治的画卷便有了最生动的底色。

 

三下乡推荐
  • 探寻瑶医武韵,共话非遗传承
  • 2025年7月4日下午,湘潭大学“针牵瑶韵育梦乡途”湘暖行动队赴勾蓝瑶寨瑶医药世家,与瑶医及盘王武术传承人张冬洋老师开展瑶族文化深度
  • 08-25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