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锚定 “红绿融合” 目标,推普兴边助力腾冲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5-08-25    阅读:
    来源:李建周 董秀娟
       2025年7月15日,玉溪师范学院“红绿融合,推普兴边”实践团满怀热情地奔赴云南腾冲,坚定地锚定红色文化传承的脉络,积极开展红色推普小课堂、红色书法课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以语言文字为舟楫,承载着宝贵的红色基因,奋力驶向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
       腾冲,这片浸透着热血与牺牲的土地,承载着民族英雄浴血奋战的英勇身姿和抗战岁月的烽火记忆。实践队的首站便是踏入这片红色遗址,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矗立的“民族英雄”纪念碑。队员们屏气凝神,聚精会神地聆听当地老人用带着浓厚乡音的话语,深情回溯往昔抗争的壮烈场景。“这些故事是腾冲的魂呐,可方言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把外头人挡着。只有用普通话来讲、来传开去,才能让更多人接住这份厚重的历史!”当地文化工作者称在他看来,推广普通话是打破传播壁垒、让红色历史与当下实现对话的关键密码。 
       午后的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在乡村小学的课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红色推普小课堂里,实践队员王同学展开一张褪色的地图,橙色队服在光影里格外鲜亮。“看这枚像翡翠的地方,” 她指尖落在滇西腾冲的位置,普通话像山涧清泉般淌过教室,“七十多年前,这里的每块青石板都浸过英雄的血。”​
        黑板上 “英雄”“传承” 四个朱红大字被李同学圈了又圈:“‘腾’字的月字旁,像极了当年战士们举着的马灯;‘冲’字的竖弯钩,藏着他们冲锋时的身影。” 她点开老照片,远征军战士们背着步枪蹚过怒江的画面,让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
       李同学拿起粉笔在 “坚守” 二字下画了道横线:“他们要去收复腾冲城。日军占了四年,城里的老百姓把棉被撕成布条裹着石头砸敌人,就像这样 ——” 她攥起拳头示范,“‘坚’字的土字旁,是他们用血肉之躯筑的城墙;‘守’字的寸字头,是寸土不让的决心。”​孩子们围着黑板临摹那些带着温度的字。小花在 “英雄” 旁边画了朵小小的桂花,笔尖悬在纸上忽然想起什么:“老师,‘传承’是不是就是把爷爷的故事,用普通话讲给城里的小朋友听?”​
       阳光穿过窗棂,在她歪歪扭扭的字迹上流淌。
李同学望着墙上随风飘动的国旗,忽然懂得这方教室的意义 —— 那些通过普通话传递的腾冲故事,正像当年远征军走过的山路,在孩子们心里蜿蜒成河,流向更远的远方。
       红色书法课堂上,笔墨纸砚铺展开来,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新阵地。书法老师王同学俯下身,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运笔:“横要平,就像英雄稳稳当当的脚步;竖要直,就跟他们的脊梁骨一样坚韧!”孩子们端坐桌前,一笔一划认真地书写着“盈盈星火引前路,片片丹心映山河”。五年级学生小杨额角沁出汗珠,却依然紧盯着笔尖,专注地写着:“写这些字,心里热乎乎的,好像英雄就在旁边护着我。”墨香袅袅间,红色精神借助汉字的书写,在童真世界里深深扎根。 
       推普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成为腾冲乡村振兴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注脚。实践队员深有感触地谈到:“语言是文化的根脉,我们以推普为桥梁,打通红色文化传播的梗阻,让乡村孩子学好普通话,也让红色精神反哺乡村的发展,这是青春助力振兴最生动的模样。”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这片红色土地,让普通话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接力棒”、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的“发动机”,让腾冲的红色故事乘着语言的翅膀,飞得更远、传得更响,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文化动能,让红色底蕴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精神引擎”。
 
三下乡推荐
  • 探寻瑶医武韵,共话非遗传承
  • 2025年7月4日下午,湘潭大学“针牵瑶韵育梦乡途”湘暖行动队赴勾蓝瑶寨瑶医药世家,与瑶医及盘王武术传承人张冬洋老师开展瑶族文化深度
  • 08-25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