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 七月的石科村,蝉鸣里藏着夏日的热忱,也回荡着红色基因的脉动。延安大学晨露·三下乡富平支队在此开展的红色特色教育系列活动,如一场细雨浸润童心,似一簇星火点亮信念,让革命精神的种子在乡村少年心中悄然扎根。
(一)童声育红芽:延安精神进课堂 七月的石科村课堂,闪耀着红色的光芒。延安大学晨露·三下乡富平支队的队员们,用生动课堂为孩子们播种信仰。
队员们结合自身所长,让历史鲜活起来。团队成员白家豪把少先队的光荣传承讲述得生动有趣,杜雨轩以明朝兴衰为鉴,带孩子们在历史长河中溯源而上,万紫嫣分享齐村镇起义老兵高伟俊的感人革命故事,声情并茂。实践队员们将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极大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延安精神与关中红色精神始终是课堂的“双重主旋律”。队员们紧密协作,用孩子们听得懂的方式讲述南泥湾故事,也讲述关中儿女在本土抗争中的斗争历程;既阐释初心,也解读鱼水深情。当孩子们好奇发问时,延安精神与关中红色精神已悄然化作“勇敢”“坚强”“担当”的具象符号。这“简单却不肤浅”的讲述,如涓涓细流般滋润童心,让红色基因在童声里悄然发芽。
(二)红旗映初心:升旗仪式的信仰力量 7月21日清晨,朝阳为石科村镀上金边,一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在此展开。国歌响起,五星红旗缓缓攀升,孩子们稚嫩的右手高举在胸前,目光紧紧追随着那抹鲜红,仿佛在无声诉说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学生代表演讲里有“向阳生长”的纯真誓言,队员代表王蓉的发言中有对幸福生活的深刻感悟,石科村景智辉书记的话语里有深情期盼。风声里,国歌旋律嘹亮;晨光中,孩子们眼神坚定。这一刻,家国情怀从课本文字化作血脉中的热流。
(三)革命记忆触初心:探寻历史的温度 7月26日,关中革命纪念馆青砖灰瓦间,历史回响激荡。展品承载着关中红色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队员们走过展厅,泛黄文件、锈迹武器、黑白照片,无声诉说着关中大地的奋斗史。指尖抚过旧棉袄,能触到与延安军民共通的热忱;目光掠过标语,能听见与延安誓言同样铿锵的呐喊。这场研学,让队员们读懂革命分量,看清两种精神交融共生的轨迹。
(四)光影中的红色印记:润心故事会 7月25日上午,队员们为孩子们安排了《延安十三年》观看活动。这段历史浓缩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对孩子们而言,观看《延安十三年》的意义远超普通观影。屏幕上的画面,让孩子们真切触摸到历史温度,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拼搏的意义。观影结束后,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展红色读书会。孩子们围坐分享自家红色英雄故事,带着烟火气,也带着光。延安精神里的“坚韧”“团结”有了具体模样,爱国心意在分享中扎得更牢。
从课堂到广场,从晨曦到馆内光影,晨露·三下乡富平支队用红绳串联起过去与现在。实践证明:红色教育于细微处滋养心灵,革命精神在延安精神与地方红色基因交融中代代相传。石科村播下的红色种子,终将成长为守护这片土地的参天大树。
二、触摸石刻:解开唐朝历史的密码,传承与守护千年文脉 延安大学晨露·三下乡富平支队探访唐代宗元陵,践行延安精神中“守护文化根脉、服务人民需求”的初心。
队员们细看陵墓“石像生”:文官捧书简,武官拄锏,各有特色。石像服装、幞头上卷草纹与云纹交织,显唐代雕刻精妙,是研究当时服饰、礼仪、丧葬的鲜活物证。石像中段的胶装痕迹,揭示“分体粘合”工艺,为研究唐代匠艺添线索。
这些珍贵石刻面临人为破坏、知晓度低等问题。就像延安时期守护革命文物般,应以科学手段保护鉴定,修路打破壁垒,让千年石像走出“深闺”。深挖元陵文化,是队员们触摸历史、传承文脉的实践,也贴合延安精神中“保护文化遗产、服务群众需求”的实践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