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滁州学院学子追寻红色足迹 感悟革命初心
6月27日至6月29日,滁州学院学子“赴来安县红色革命遗址参观调研”小分队的六名成员周振宇、朱波、朱梓为、王子祥、王永康和马俊豪,深入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皖东烈士陵园,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此行旨在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实地探访、史料研读和人物访谈,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深刻感悟以“半塔保卫战”为核心的皖东抗日根据地辉煌而悲壮的革命历史,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夯实青春奋斗的基石。
夏日的陵园,松涛阵阵,柏影深沉,一派肃穆宁静。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陵园轴线的高处,仿佛一位历史的见证者,沉默而庄严。小分队成员们身着素装,手持白菊,沿着数百级青石台阶缓缓攀登,每一步都仿佛叩响历史的大门。抵达碑前,团队成员们列队肃立,垂首默哀,并向长眠于此的英烈们敬献鲜花。那一刻,只有风吹过松枝的呜咽声和队员们澎湃的心跳声。“高耸的纪念碑,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图腾。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源于昔日的流血牺牲。”团队成员朱波在仪式后感慨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纪念碑前敬献鲜花并致敬先烈。王永康 供图)
跟随纪念馆资深讲解员李老师的脚步,小分队进入了皖东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时间仿佛凝固在了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灯光柔和,聚焦于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文物:一把破损的军号、一套打着补丁的军装、数枚不再锃亮的战役纪念章……尤其是一面展墙上,展示了多位烈士的生平简介和褪色的照片,他们牺牲时大多只有二十多岁,与实践队员们的年龄相仿。这份青春的诀别,带给队员们巨大的心灵冲击。“最让我无法移开视线的,是一封烈士家书的复制件。”团队成员王子祥指着展柜说道,“信中除了向父母报平安,更多的是畅谈革命理想和必胜信念。‘儿以身许国,生死置之度外’,这句话的力量,隔着玻璃窗也能穿透人心。”队员们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下重要的历史细节,并不时就根据地的建设、著名战役的细节等问题与讲解员进行深入交流。
(图为皖东革命烈士纪念馆内的珍贵革命文物。王永康 供图)
为了获取更立体的一手资料,小分队对纪念馆宣传科科长王主任进行了近一小时的专题访谈。王主任不仅详细介绍了陵园作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历程,还生动讲述了几个鲜为人知的英烈故事。当被问及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时,王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铭记,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最好的缅怀。希望同学们不只是这里的访客,更要成为红色故事的‘转译者’和‘广播员’。利用你们擅长的新媒体技术,让静态的历史‘活’起来,让沉睡的故事‘动’起来,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这段历史,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对红色精神最有价值的继承。”这番话语既为团队的调研提供了思考方向,也赋予了此次实践更深远的意义。
实践的最后一程,队员们漫步于陵园的纪念建筑群中,从刘少奇在皖东故居纪念馆到新四军第二师纪念馆,他们试图在每一砖每一瓦中寻找历史的回响。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每一位队员年轻而认真的脸庞上。他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三日来的心得与感悟。队长周振宇总结道:“这次实践,彻底涤荡了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明白,‘奋斗’二字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践行的誓言。作为滁州学院的学子,我们脚下就是英雄的土地,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传播出去。”
(图为少奇楼内刘少奇主席雕塑。王永康 供图)
此次皖东烈士陵园之行,是一堂深刻的历史课,更是一次灵魂的淬炼。它超越了书本理论的局限,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的脚步丈量、目光凝视和心灵叩问中实现了真正的传承。滁州学院“赴来安县红色革命遗址参观调研”小分队的成员们表示,他们将把这次的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以笔为媒,以声为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融媒体作品,让革命精神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通讯员 周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