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助力非遗传承 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 教师教育学院实践团探访汉台马家坝村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以青春力量挖掘非遗文化与乡村发展的融合路径,近日,教师教育学院 “青春连城乡,教育助振兴” 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汉中市汉台区马家坝村,开展了一场集非遗探访、温情服务于一体的沉浸式实践活动,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上,书写青春担当。
探访非遗工作室 见证 “指尖技艺” 变 “指尖经济”
实践团首站来到 “冯婉莹非遗守艺人工作室”,推开门,展架上布老虎、香囊、虎头鞋等虎纹刺绣产品琳琅满目,细腻的针脚与鲜艳的色彩,诉说着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匠心。作为汉台布艺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工作室主理人冯婉莹拿起一双虎头鞋向成员们详解:“这小小的物件,从扎样、选布、配线,到锁边、纳底、绣花,前后要经过 28 道工序才能完成。”
冯婉莹分享了她与非遗刺绣的故事:从小受母亲影响爱上刺绣,如今从汉中民谣中汲取灵感,将传统技艺与民谣的文化底蕴深度融合。2023 年,在村支书的助力下,她创立工作室,招收 15 名留守妇女,创新探索 “非遗 + 电商” 模式,通过线上平台年销千件刺绣品,让妇女们实现居家就业,真正将 “指尖技艺” 转化为 “指尖经济”。
实践团调研发现,这一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多方支持。汉台区妇联近年来以发展妇女手工艺品为抓手,通过开展刺绣技能培训班、组织作品参赛等方式,挖掘特色产品并推向市场,马家坝村非遗刺绣正是妇联推动妇女创业就业的生动实践。如今,这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产品,已成为村里线上销售的亮点,其独特的文化附加值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强劲韧性与活力。
沉浸式体验非遗 温情服务暖人心
在工作室里,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欣赏到兼具艺术性、实用性和文化价值的刺绣作品,还与参与制作的杨燕奶奶等手艺人亲切交流,详细了解工作流程后,纷纷动手尝试刺绣,在一针一线中深入感知非遗的独特魅力。
实践过程中,团队还将目光投向当地留守老人群体,与他们促膝长谈,不仅进一步了解到老人们面临的精神孤独、医疗不便等实际困境,更用真诚的陪伴与关怀为他们送上温暖与祝福,让青春的善意在乡土间传递。
此次马家坝村之行,实践团见证了非遗刺绣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力量 —— 冯婉莹团队以坚守与创新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员们表示,将持续关注马家坝村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用青春视角讲好非遗故事,让更多人看见马家坝非遗刺绣之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与智慧。
三下乡推荐
- 湖韵润乡承文脉,青春筑梦启新程
- 团队人员深入走访,了解了孩子们“筑梦未来”团队重返万福村,为让志愿服务更具乡土温度。深入走访,成员在实验基地感受乡村生机,加深
-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