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广德市新杭镇,盛夏的阳光透过窑厂的青砖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安徽农业大学勤工助学管理中心赴广德市新杭镇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皖南徽砖博物馆及黄章程的窑厂,通过与徽砖非遗传承人黄章程的深入交流,实地调研徽砖技艺的传承脉络、创新实践及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
坚守:从学徒到非遗守护者
在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黄章程的访谈中,黄章程提到:“小时候在外婆家的窑厂玩泥巴,总觉得这泥土很有趣,揉揉捏捏,就成了盖房子的砖。”黄章程的话语里,藏着与徽砖最早的缘分。1995年高中毕业,他循着那份对砖窑的热爱前往浙江,跟随省级非遗传承人学习烧窑技艺。在曾名为“千窑镇”的古窑之乡,看着师傅将普通砖块雕刻成艺术品,黄章程第一次意识到:“砖不只是建材,加工成砖雕,价值能翻好几倍。”2006年,黄章程带着一身技艺回到新杭镇百家庙村,这里的窑火已燃烧千年,当地砖桥村的古桥便是用此处烧制的青砖垒砌而成,砖块上的纹路至今清晰可辨。而正是这份历史厚重感,让黄章程下定决心:“不仅要烧砖,更要把这门手艺留住。”
图为团队成员与黄章程先生访谈。张凯供图
参观:博物馆展现时光的脉络
跟随黄章程的脚步,团队成员走进皖南徽砖博物馆的一号窑厂。昏暗的隧道内,光线从砖缝中斜射进来,照亮了两侧整齐堆放的砖瓦。“大家小心脚下,这些可不是普通青砖。”黄章程的声音打破寂静,他指着一块边缘磨损的砖瓦说,“这是从附近遗址收集的秦汉时期砖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团队成员都惊奇不已,随即低身轻抚,感受着砖瓦的厚重、历史的沧桑。穿过隧道,团队成员刚从历史的厚重中缓过神,眼前的景象便让众人眼前一亮:一面青砖墙上,“二十四孝图”砖雕栩栩如生——“卧冰求鲤”中的冰层纹路清晰可辨,“亲尝汤药”里的汤药热气仿佛凝在砖上,人物的衣服褶皱层层递进,着实看呆了众人。“怎么样,看呆了吧?”黄章程笑道,“这一砖雕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复合技法,正是徽派砖雕的精妙所在。”
图为团队成员听着黄章程先生讲解。王绮晴供图
创新:从建材到文创作品
在黄章程的工作室里,一块书本大的“练字砖”静静躺着,这款独具匠心的产品正是他“把砖玩转”理念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见猎心喜,拿起黄章程准备的工具,便在练字砖上下笔,题字“皖南徽砖博物馆”。从用砖做的马赛克拼画到杯垫,从传统青砖到融入现代设计的文创摆件,昔日的建筑材料正以新的身份走进寻常百姓家。更令人期待的是一款“待解密”的新品。“家家户户都能用,靠的是砖的吸水性。”黄章程卖了个关子,只透露他自己正在使用,正等待前端运营成熟后推向市场。这种思路,也是为了防止市场的模仿,让徽砖技艺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图为黄章程先生创新作品“练字砖”。张凯供图
赋能: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皖南徽砖博物馆这个由黄章程独资的项目,通过政府协调让土地这一资源变资产,才得以成功建设。因此黄章程肩上扛着重担,他说:“每年给村集体30万,这是我们的承诺。”31亩建设用地指标的背后,是政府对非遗文化的支持,更是新杭镇乡村振兴的缩影。站在雕刻间外,团队成员望着师傅们手持刻刀专注忙碌,为的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责任,更是为了砖雕技艺的传承,而今,砖雕技艺也正吸引着不少年轻人回流,这不正是非遗带动乡村振兴的具体写照。黄章程展望道,等窑厂园区建成,完善吃住配套后,这里将打造成集“烧窑体验、非遗研学、文创销售”于一体的文旅打卡地,还能带动周边农家乐和农产品热销。
图为团队成员和黄章程先生合照。吴依万供图
溯古,窑厂的火淬炼青砖,垒起徽派建筑的风骨;酌今,刻刀雕琢的青砖,匠心独运,延续徽砖非遗血脉。而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因为安徽农业大学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团队成员的到来,多了一份传承、一份希望。这次徽砖博物馆旅程,团队成员看着一砖一瓦,听着黄章程先生的事迹,体悟着非遗传承人的不易,明白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他们不仅仅是记录者、互动者,而且是真真切切的传承者、发扬者。千年窑火必将烈日般璀璨,光阴般长久。
(供稿人 傅世博 张凯 顾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