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对话历史:青屿烽烟实践队探秘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
2025年8月11日至2025年8月17日,山东科技大学青屿烽烟实践队走进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及周边社区,开展为期7日的红色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团队以实地探访、问卷调研、访谈交流为主要形式,在触摸历史温度的同时,探寻青年参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新密码,为新时代红色教育创新注入青春活力。
一、展馆探秘:触摸文物里的家国记忆 清晨的阳光穿透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和平鸽”造型的玻璃幕墙,在展厅地面投下错落光影。实践团队成员驻足于1800余件珍贵文物前,从德国毛瑟枪、日军军用水壶,到五四运动传单、收回青岛主权的条约原件,专心聆听文物所诉说的那段关乎国家主权与民族抗争的岁月。
展馆入口处巨幅地图上,1914年青岛被划分为德国租借区、中国区、中立区的标注,搭配讲解员“码头工人需持‘出入证’才能在自家土地通行”的介绍,更让历史的沉重感直抵人心。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观察展馆内文物
二、调研发现: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短板 实践过程中,团队也敏锐察觉到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不足。在“日德战争”展区,记载中国平民伤亡数据的档案被置于角落,既无场景还原,也缺乏深度解说;五四运动时期青岛学生自制的“还我青岛”旗帜,仅配有简短说明文字,难以展现背后的历史脉络。“文物很珍贵,但看完仍不清楚青岛主权问题如何引发全国性运动。”一位来自济南游客的感慨,体现出出了重陈列、轻解读现象带来的认知局限。
更令团队意外的是,青岛山炮台遗址这一重要历史遗迹,竟与周边居民生活存在割裂。居住三十年的社区居民王大爷坦言:“陪孙子参观才知道炮台与一战有关。”这种历史记忆的“断层”,让红色资源难以充分发挥教育价值。
为进一步摸清青年群体对青岛红色历史的认知情况,团队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发放200份问卷,结果令人深思:97%的受访者知晓五四运动,却仅有19%能准确说明青岛主权问题在其中的作用;63%的人表示对一战时期青岛历史感兴趣,但72%从未走进过这座博物馆。“课本里的五四运动是重点,但总觉得和青岛离得远,直到看到馆内青岛学生被捕的照片,才明白这是发生在自己城市的历史。”一位大学生的坦诚分享,点出了红色教育与青年生活场景脱节的核心问题。
三、实践感悟:历史现场中的认知重塑与成长 尽管实践中发现诸多挑战,但历史现场带来的震撼,也让团队成员实现了自我成长与认知重塑。整理文献资料时,1922年青岛商会档案中商人周仲铮“国之不存,何以为商”的批注,让成员们读懂了普通人选择里蕴含的家国情怀;在炮台遗址偶遇的老兵,摸着石壁感慨“当年打仗是为了不让外人占地,现在你们守护记忆也是爱国”,更让大家领悟到红色文化传承是对历史承诺的接力。
图为被炮火击中的大鲍岛民居
“这些老故事离我们太远了。”社区调研中一位初中生的话,让团队开始反思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创新。团队成员提出,可通过vlog讲述历史、剧本杀还原历史场景、游戏化设计传播知识点等年轻化形式,让红色文化告别“高高在上的标本”,成为“触手可及的朋友”。
基于调研数据,团队还梳理出不同群体的红色文化认知需求:55岁以上群体注重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青年群体倾向于通过情感共鸣、具象化体验建立连接,本地居民关注历史与城市精神的关联,外地游客则更在意历史叙事的整体性。这一差异化需求画像,为红色文化精准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行动转化:让红色文化“活”在青春里 站在炮台遗址眺望海岸线,仿佛看到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时的人群与此刻的我们重叠。实践接近尾声时,团队成员在日志中写下这样的感悟。从博物馆内的文物凝视,到社区里的访谈交流,再到对传播方式的创新思考,大学生们用青春视角重新解读红色历史,用实践行动探索传承新路径。正如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那只兼具历史记忆与未来希望的“和平鸽”,红色文化的传承,正需要这样既扎根历史、又向青春开放的姿态,让百年精神血脉在青年一代的接力中,永远鲜活、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