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践团队以设计之笔燃续井冈星火,以青春为墨镌刻信仰答卷

    2025-08-28    阅读:
    来源:尹伊 郑雅晴
  巍巍井冈,翠竹摇曳。2025年8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绘青锋”实践团队入选“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第六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49所高校645名师生共同奔赴团中央井冈山教育基地,深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圆满结业。在这堂行走的思政课里,他们以设计为笔,以青春为墨,在井冈山的红土地上,沉浸式感悟历史温度,创新性传承红色基因,交出了一份饱含信仰力量的青春答卷。

  以沉浸式体验为尺,度量信仰肌理深度
  站在井冈红土上,“艺绘青锋”团队成员重回历史现场,实地走访八角楼、黄洋界、小井红军医院、大井朱毛旧居、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等旧址,在八角楼油灯下触摸“实事求是闯新路”的智慧;于黄洋界战壕印证“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真谛;面对小井医院残墙,“艰苦奋斗攻难关”的标语如刀凿心;烈士陵园内,陈毅安“无字家书”、吴月娥纵身跳崖的事迹,让“追求理想”的信仰重若千钧。

  在情境课堂上,团队成员穿越时空,通过三湾改编课堂共绘团旗,读懂“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伟力;在重温茅坪镇急行军路线中,复刻红军跋涉的艰辛;以自制南瓜汤、编草鞋的触感体验,感受军民鱼水情的温度;在《十送红军》等千人红色歌曲合唱中,点燃传承的青春使命。队员李佳慧动情感慨:“信仰是宁愿牺牲也不为所动,是双脚磨出血泡仍向光而行!”

  以非遗艺术党课为桥,激荡青春红心交响
  “艺绘青锋”实践团队依托设计艺术学院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学基地和研究基地的资源,积极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南京工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开展井冈山研学校际交流。交流会上,实践团队成员携漆扇、绒花技艺亮相,与其他高校伙伴围坐一起,用漆料晕染井冈红,用绒花丝线勾勒杜鹃花,同上一堂“非遗艺术党课”。“漆料晕染的是革命热血,更是我们这代人的赤诚。”其他高校参与学生捧扇感叹。当绒花杜鹃在井冈翠竹前绽放,非遗被赋予“红色基因青春载体”的新内涵,也在跨越地域的校际信仰对话中架设情感联结之桥,奏响青春向党的红色和声。

  以设计艺术语言为笔,绘燃井冈时代星火
  “如何用设计让红色文化贴近青少年,让井冈山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是团队实践期间的核心课题。为了用艺术语言激活历史记忆,团队成员历经多轮研讨,从百余个井冈山革命故事中精选出《朱德的扁担》《黄洋界竹钉阵》《一根灯芯》等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开启红色绘本创作。创作过程中,团队始终坚守“史实为基、童趣为翼”的原则。为贴合6-9岁儿童的认知与审美,队员们查阅“儿童红色绘本设计”“少儿色彩心理学”等文献,对该年龄段孩子及家长开展问卷与访谈;为确保内容真实准确,队员们多次走访黄洋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角楼等历史现场,对照文物资料调整细节;在元素设计上,团队巧妙融合红色符号、地域特色、非遗元素,融合山水墨画的意境,用淡雅的笔触展现井冈山的自然风光,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既了解历史,又感受传统美学的魅力;创新采用“第三人称动物视角”为故事见证者,讲述革命故事,用童趣语言讲述烽火岁月,种下红色信仰的种子。

  从沉浸式体验感悟信仰,到非遗党课联结青春力量,再到设计创作传承红色基因,“艺绘青锋”实践团队的井冈山实践,是设计艺术学院融通第一、第二课堂,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未来,学院将继续以专业为纽带、以实践为路径,打造更多行走的精品思政课,引导更多青年学子用设计之笔传承红色基因,以青春之墨绘就艺心向党的使命初心。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