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雅言传沂水,齐鲁乡音化淳风。7月27日至8月9日,山东大学学生小树林支教调研团“沂路山海”推普传薪润乡土志愿服务调研团深入山东省沂水县吴家楼子村,针对当地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开展推广普通话系列活动。团队以年龄为轴搭建语言学习阶梯,让沂蒙乡音与国家通用语和谐共鸣,用青春笔触为乡村语言振兴描摹生动图景。
分层调研,锚定学段语言痛点
推普的前提,是摸清不同学段的“语言学情”。用“课堂观察+问卷访谈+情景测试”三维方式开展调研:
对小学生,聚焦“发音启蒙难点”,记录下“平翘舌不分”“边鼻音混淆”等共性问题,以及“怕说错不敢举手”的表达羞涩;
对初中生,侧重“应用场景障碍”,发现他们在课堂发言、作文表达中存在“方言词汇直译”“句式不规范”等问题;
对高中生,则关注“深度表达短板”,如议论文中逻辑词使用混乱、口语化表达影响书面语感等。
这份覆盖12个年级的调研清单,清晰勾勒出各学段的“语言瓶颈”,为后续教学方案打上“精准标签”。
阶梯施教,搭建分龄学习支架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为不同学段定制“语言成长包”,让教学既有共性底色,又有个性亮色:
小学段:趣味启蒙筑根基 用“拼音城堡”动画拆解平翘舌发音规律,设计“声母韵母卡片配对”“儿歌接龙”等游戏,将“四是四,十是十”等绕口令改编成拍手童谣。志愿者扮演“语言小老师”,通过“模仿小动物叫声练声调”等互动,让孩子们在笑声中突破发音羞涩。
初中段:场景应用强规范 结合课本课文设计“情景剧演绎”,让学生用普通话复现《故乡》中闰土与“我”的对话,纠正方言句式;开展“校园广播员体验”活动,在播报通知、故事分享中强化“口语转书面语”的表达逻辑,同步发放《沂蒙方言-普通话对应手册》,标注“夜来(昨天)”“杠赛来(很好)”等方言词汇的规范表达。
高中段:深度表达提素养 以“语言与思维”为主题开设专题课,解析“因为/所以”“尽管/但是”等逻辑词的用法;组织“家乡故事演讲小比赛”,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沂蒙红嫂事迹、雪山彩虹谷风光,在情感表达中锤炼语言精准度。
实践赋能,让沂水新声传更远 一周的推普活动,在各学段学生的变化中收获了鲜活答卷:小学生敢举着手用普通话背儿歌了,初中生能流畅演绎课本情景剧了,高中生的议论文里多了规范的逻辑表达。更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开始当起“家庭推普员”——教爷爷奶奶说“您好”“谢谢”,帮父母修改务工求职简历中的方言表述。
此次实践,是山大学子用专业服务乡村的缩影,更是“语言阶梯”与“成长阶梯”的双向奔赴。当沂蒙少年的普通话从羞涩到自信,当乡音里的文化记忆借通用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沂路山海”的青春足迹,正为乡村语言振兴写下温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