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农田深处的守望者——一位老农与190亩土地的17年对话

    2025-08-30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八月盛夏,烈日炙烤着江苏省丹阳市新桥镇滨江村的田野,一架无人机低空掠过水稻田,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带动着农田上空的空气波动。61岁的沈力根站在田埂边,抬头望着无人机缓缓落地,脸上泛起满足而坚定的神情。
  沈力根并非土生土长的滨江村人,但他早已将这片土地视作生命的一部分。自2007年起,他便在滨江村从事规模化农业种植,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种田大户”,管理着190亩土地,种植作物包括水稻和小麦。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种田了,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少。我干了这么多年,习惯了。”沈力根边说边弯下腰察看稻谷生长情况。他的语气中没有激昂,却透出一股朴实的坚定与担当。
  图为沈力根喷洒农药情景。陈嘉欣摄
  三四点钟的清晨,他就出现在田头
  农业生产没有节假日,没有朝九晚五的“打卡”制度,只有日出而作、日落未息的节奏。在沈力根的日常中,凌晨三四点便开始工作是常态。“早晨天还没亮,我就开始打药水、撒化肥,赶在太阳太烈之前把事干完。”他说这句话时,声音有些沙哑,但眼神清澈、坚定。
  滨江村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带,水稻种植条件优越,但也常面临高温、高湿、虫害频发的考验。对沈力根而言,及时打药和施肥不仅是农业技术上的需求,更是与时间赛跑的必修课。
  无人机“上岗”,现代农业初显身手
  随着科技的进步,沈力根也逐步引入了现代化设备。“以前靠人背药桶一块块喷药,现在有了无人机,省力多了。”他说着指向不远处停靠着的一架植保无人机,“现在我只要设好程序,它自己就能飞,几分钟就喷完一亩地。”
  科技的力量让高龄农人重新掌握主动权,也改变了农事节奏。尽管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沈力根并不排斥新技术。他坦言,“年轻人不回来,我们老的就得学会用这些机器。”
图为沈力根喷洒农药情景。 陈嘉欣摄
  农产品不出村,销路仍是心头难题
  沈力根的农产品主要面向本地市场,并无出口业务。他向“才聚兴乡队”团队成员坦言,市场渠道窄、销售方式传统,是当前运营中的一大难题。“现在种出来的粮食在本地销售,价格波动我们也控制不了。”他说,“如果政府能帮忙拓展销售平台,让我们和大超市、食品厂对接,效益肯定能提高。”
  他还提到,虽然无人机等设备带来了便利,但在资金投入方面仍然压力较大。“这些设备也不便宜,一个无人机两三万,维修还得请人。”他说完,皱着眉头盯着远处刚收割完的小麦田,仿佛在盘算下一季的投入产出比。
  灾害面前,他说:“只能认命。”
  尽管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化水平,但自然灾害仍然是沈力根无力应对的难题。“去年雨大,小麦发芽了,没得收。”说到这里,沈力根语气低落,“像我们这种小户种田的,遇到天灾,真没什么好办法。”
  “希望政府能多管点事,多补贴点种粮的人。”这是沈力根对未来最质朴的期许。  图为沈力根夫人在田中劳作情景。陈嘉欣摄
  外来劳动力撑起田间生产
  在滨江村,像沈力根这样坚持务农的本地人大多上了年纪,劳动力大多依靠外来务工人员。“我们村大部分人都不种田了,年轻人去城里打工,种地的事,就剩下‘老把式’和请来的外劳了。”沈力根说。
  他表示,雇人干农活虽然缓解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但也增加了成本。“一天请人收割要二百块,活多时就得多请几个人,何况现在年轻人不愿下田,难请啊!”所以,他始终坚持亲力亲为,把控每一个细节。
  坚守与盼望并存
  “种田这事,苦归苦,但我觉得值。”沈力根望着一望无际的稻田,微微一笑。即便在资金紧张、销路狭窄、劳力短缺等多重压力下,他依然选择坚守。
  沈力根并不孤独,在他身后,是无数个像他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工作者,是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里最基层、最朴实的注脚。他们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希望有更多关心与支持,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指导,有更多青年人能够重返乡村,共同守护这片耕耘千年的土地。
  “你们年轻人放假了还愿意回村调研,我就挺高兴的。”采访结束时,沈力根拍了拍“才聚兴乡队”团队成员的肩膀,眼神里多了一份慰藉,也多了一份希望。
  图为沈力根夫妇与团队成员合影。陈嘉欣摄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