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正浓。7月25日,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志愿服务团队的青年学子们,带着对社区服务的赤诚与专业知识的底气,奔赴成都市新津区望江社区,开启了一场集法律援助、民情走访、文化普法与暑期助学于一体的多元实践行动。这场青春与社区的双向奔赴,不仅为居民送上了贴心服务,更以创新形式为社区文化建设与法治普及注入了鲜活动能,成为青年群体践行社会责任、深耕基层服务的生动注脚。
法律援助进社区,专业服务解民忧
走进望江社区法律援助服务点,志愿者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用专业与耐心搭建起“法律护航”的桥梁。面对前来咨询的居民,他们俯身倾听每一个诉求——无论是邻里间因公共区域使用引发的纠纷,还是老年人对财产继承、权益保障的困惑,志愿者们都以通俗的语言拆解法律条文,结合具体情况梳理责任边界,提供清晰的维权路径建议。

为了让法律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团队还精心设计并发放了法律知识手册。手册以案例为引,涵盖婚姻家庭、消费维权、邻里关系等高频法律问题,不仅列出解决方案,更标注了法律咨询热线、社区法律援助窗口等实用信息,帮助居民从“知法”走向“用法”,切实筑牢权益保护的“法治防线”。
入户走访听民意,架起干群连心桥
告别法律援助点,志愿者们化身“民情观察员”,穿梭在望江社区的楼栋之间、巷陌之中。每一次叩门,都是一次真诚的对话:他们坐在居民的沙发上,听老人念叨“不会用手机挂号”的烦恼,记下沉溺短视频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收集关于“社区健身器材老化”“希望多办老年书法班”的建议。

遇到上班不在家的居民,志愿者们便留下贴心便签,注明走访目的与联系方式;碰到聚在楼下聊天的邻里,就顺势拉起家常,在轻松的交流中捕捉大家对社区建设的真实想法。这些手写的笔记、手机里的录音,最终汇成了一份详实的“民情清单”,为社区后续优化服务、改善设施提供了精准的民意参考。
文化普法共融合,涵养社区新风尚
社区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法治”宣传活动正热闹开展。展板前,志愿者们化身“文化讲解员”,用生动的故事讲述端午包粽、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论语》《弟子规》中的经典语句,引得居民纷纷驻足,不少家长还带着孩子一起认读,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传统文化的温度。

而在普法宣讲区,志愿者们则以近期社会热点案例为切入点,用“身边事”解读“身边法”——从“高空抛物如何追责”到“电信诈骗怎么防范”,从“垃圾分类的法律要求”到“未成年人保护的家庭责任”,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次次互动问答,让原本严肃的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引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共同营造“人人讲法治、处处有文明”的社区氛围。
暑期课堂趣多多,点亮童年好时光
“老师,这道数学题我还是不懂……”“姐姐,颜料要怎么调才会更鲜艳呀?”社区活动中心里,志愿者们变身“全能小老师”,为孩子们打造了一段充实又欢乐的暑期时光。
在课业辅导环节,志愿者们针对不同年级孩子的学习难点,采取“一对一”“小组帮”的方式,用趣味比喻讲解数学公式,用情景模拟分析语文阅读,让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遇到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他们还会用小贴纸、小故事引导,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蛋挞制作课上,孩子们瞬间化身“小小烘焙师”。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他们小心翼翼地称量奶油、搅拌蛋液,看着蛋挞液慢慢填满挞皮,再亲手送入烤箱。当带着奶香的蛋挞出炉时,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你尝一口我的,我分一块你的,脸上满是成就感与幸福感,劳动的快乐在空气中蔓延。
漆扇创作课则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传统文化的大门。志愿者先通过短视频、图片,讲述漆扇的历史渊源——从古代文人的随身雅物,到现代非遗文化的传承,让孩子们对漆扇产生浓厚兴趣。随后,孩子们亲手调制颜料,将扇子浸入漆液,轻轻转动手腕,看着色彩在扇面上慢慢晕开,有的画出可爱的小动物,有的写下稚嫩的诗句,每一把漆扇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当孩子们举着自己制作的漆扇合影时,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对作品的喜爱,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向往。

从法律援助的专业守护,到民情走访的温情倾听,从文化普法的创新传播,到暑期课堂的快乐陪伴,“候鸟计划”志愿服务团队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社区需求,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精神。对于这群青年学子而言,这次社区实践不仅是一次能力的锻炼,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他们在服务中收获了信任,在付出中体会了价值。未来,“候鸟计划”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飞向更多社区,用青春力量为基层治理添砖加瓦,让志愿之花在更多角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