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9日的社区街巷,藏着一场由青春与文化共筑的惊喜。“古韵非遗,柚爱同行”实践队带着川剧的彩、创意的笔、倾听的耳,来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晨光社区,用10天时间完成了一场特别的“社区改造”——让非遗从课堂“活”到街角,让空白围墙变身文化画布,让老人的故事成为最暖的社区注脚。
非遗“玩”起来:课堂里的文化新打开方式
图为实践队员在教导儿童制作川剧粘土小人。林文洁 供图
“老师,变脸的面具还能画熊猫吗?”在实践队的非遗课堂上,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成了最好的创作灵感。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队员们先放《白蛇传》川剧片段,看“吐火”镜头点燃全场热情;再教“红忠黑直”的脸谱密码,让7岁的雨笙指着画纸喊出“关羽是红色的!”;最后把彩笔、黏土、彩布交到孩子手里,任他们将川剧元素玩出花样——有人给脸谱添上芙蓉花鬓角,有人把云肩折成花瓣形状,还有人用纸箱搭出带“红灯笼”的迷你戏台。4天80幅脸谱、20余个手作云肩,不是刻板的复刻,而是孩子们眼里的川剧模样。
更妙的是,课堂最终“搬”到了社区里。队员带着孩子们蹲在井盖上画小生脸谱,趴在斑马线上描飘逸水袖,在“儿童非遗区”墙面上补画熊猫戏竹——当孩子们蹦跳着踩过自己画的“川剧斑马线”时,非遗早已不是书本上的名词,成了低头可见的日常。
图为实践队员和儿童共同绘制的川剧元素儿童斑马线成品。宋悦 供图
围墙“靓”起来:30平米的文化视觉诗 社区广场旁那面光秃秃的围墙,曾是居民路过就忽略的角落,如今却成了大家打卡的“文化地标”。实践队的墙绘组带着脚手架和颜料驻扎在此,把川剧的“刚”与成都的“柔”拧成了一幅画:左侧是《霸王别姬》里项羽的浓眉立目,虞姬的水袖如云;中间用青灰砖瓦衔接宽窄巷子与川剧戏台,红灯笼串起市井烟火;右侧则画着白发老人给孩子讲川剧故事的场景,暗合实践队的初心。
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墙绘。蒋奕雯 供图
绘制时总有居民凑过来搭话:“这不是锦里的巷子吗?”“画得真像,我孙子肯定喜欢!”有阿姨端来绿豆汤,有大爷主动帮忙扶脚手架——这面墙早已不是队员们的“孤军奋战”,成了全社区期待的共同作品。当最后一笔颜料干透,空白围墙终于蜕变成30平米的“文化长卷”,风一吹,仿佛能听见画里的川剧唱腔。
故事“暖”起来:老人口中的社区“追光者” 在画笔与颜料之外,实践队还带着录音笔走进了老人家中。76岁的何娘娘翻出旧照片,说起前几年自掏腰包买水泥修社区小路的往事,眼里闪着光;72岁的宋爷爷领着队员爬上后山,指着满坡的麦冬草和桂花树笑道:“以前这儿全是荒草,现在邻居们都来散步。”这些藏在岁月里的坚守,被队员们剪成《追光者》短视频,发在社区群里,有人评论:“原来我们身边藏着这么多好人!”
图为宋爷爷在讲解他的种植故事。宋悦 供图
10天时间很短,短到不够完全吃透川剧的底蕴;10天时间又很长,长到足以让脸谱爬上围墙、让非遗住进童心、让故事温暖邻里。当实践队的合影定格在彩绘墙前,身后是孩子们的笑脸、老人的故事、街巷的新颜——这场青春实践,不是一场“完成时”的活动,而是一颗埋在社区里的文化种子,正悄悄生根发芽。(作者:林文洁 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