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社会实践服务队的10名队员,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好奇,奔赴宜宾市翠屏区文化馆。在这里,他们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宾面塑传承人赖维君老师相遇,在老师的细致指导下,深入研习宜宾面塑技艺的传承脉络,共同探索这门古老技艺的创新发展之路。这场跨越代际的文化交流,通过理论学习、技法实操与深度探讨三个环节,书写了青年力量助力非遗活化的生动篇章。
一束花,一份敬意,开启传承之约
上午10时,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队长魏聖杰代表团队,向赖维君老师献上了一束由蜀葵与竹枝组成的特别花束。“蜀葵是宜宾的市花,象征着这座城市的活力;竹子代表着坚韧气节,正如同您四十年来为面塑非遗传承不懈奔走的精神。”魏聖杰的话语里满是敬佩。赖维君老师接过花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随后热情地带领队员们走向展厅的玻璃展柜。这展柜仿佛一条穿梭时光的长廊,不仅陈列着赖老师早年的经典作品,还展示了近年来的创新之作。从《西游记》中活灵活现的孙悟空、《三国演义》里威风凛凛的武将,到宜宾山间蹦跳的松鼠、枝头啼鸣的小鸟,每一件面塑作品都细节饱满、神态逼真,凝聚着赖老师对这门技艺的赤诚与热爱。四十载春秋,赖维君老师始终以匠心坚守:挑选面粉时反复比对品质,揉制面团时精准把控湿度,构思造型时查阅大量资料,制作成品时更是精益求精。这份对非遗传承的执着,早已融入每一件作品的肌理之中,成为宜宾面塑传承路上最动人的注脚。
图为团队代表向赖维君老师献花
一本册,一套技法,解锁面塑密码
“要做好面塑,基础准备可不能马虎!”在理论教学环节,赖维君老师拿起工具和面团,向队员们系统讲解面塑制作的完整流程。他指着桌上的蜡块解释道:“给工具涂蜡,不只是为了防止面团粘连,还能隔绝手部油脂污染面团,让后续塑形更顺畅,作品保存时间也更长。”随后,赖老师现场示范了揉、搓、剪、挑、压、粘、贴等核心技法:揉面时手腕发力均匀,确保面团细腻无气泡;搓条时手指控制力度,让线条粗细一致;挑细节时巧用工具尖部,精准刻画纹理……每一个动作都娴熟流畅,尽显四十载功底。队员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翻开身旁的《宜宾面塑技艺图册》对照学习。这本图册既是“活教材”,收录了老一辈艺人的经典技法图解,也记录了面塑技艺走进校园、亮相文创展会的精彩瞬间。大家不时在图册上标注重点,结合赖老师的讲解反复琢磨,渐渐领悟到“基础准备影响最终呈现”的技艺逻辑。“面塑讲究‘手上有功夫,心中有造型’,这些基础技法就像盖房子的地基,只有打牢了,作品才能立得住、活起来。”赖老师的叮嘱,让队员们对技艺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

图为成员翻看宜宾面塑书籍
一双手,一团面,掌心“塑”出国宝
实操环节中,赖维君老师以一场即兴塑形展示开启教学。素白面团在他指尖快速揉捏,仅一分钟便塑出一只竖耳翘尾的白兔,兔耳的弧度与后腿的肌肉纹理走向清晰可见。在成员的惊叹中,教学重点随即转向国宝熊猫。赖维君老师系统演示其独创的“熊猫塑形九式”,从揉制椭圆白面躯干,到将黑面搓条分三段塑出四肢,一步步分解动作要领,强调肢体比例与衔接的自然流畅。团队成员专注跟随老师的指导,尝试塑造自己的熊猫。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面塑熊猫
一席话,一份期待,共探创新之路
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与赖维君老师围坐畅谈。老师提到面塑传承的关键在于守正创新,“首先得把基本功传承好,这是根。在此基础上,技法和形式可以创新,让面塑更贴近大众生活。”四十年来,他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创新之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面塑。
团队成员踊跃分享想法,可以尝试将面塑与手办融合来打造中式手办,并结合宜宾哪吒文化、酒文化拓展传播路径。对于成员们的建议,赖维君老师表示认可,他说年轻人的想法很有新意,这正是面塑传承需要的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赖维君老师的合影
此次实践,“候鸟计划”团队成员深入接触宜宾面塑非遗文化,从聆听传承故事、学习理论技法,到亲手实践创作、共探创新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担当,为非遗传承注入年轻活力。赖维君老师四十年来对非遗传承的坚守与热爱,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成员。未来,他们也期待能继续发挥力量,让更多人看见宜宾面塑的魅力,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撰文|王蓉凌元桂刘子毅
图片|王蓉唐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