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肖茹月,全荟蓉)
为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精髓,感悟中华文明深厚底蕴,进一步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7月16日,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文化传播社会实践服务团队赴历史文化名城宜宾,在宜宾市博物馆开展专题文化调研活动。
实践队重点探访了博物馆四大核心展厅:“我住长江头——宜宾历史文化陈列”“酒都酒风——宜宾酒文化专题陈列”“墨韵三江——宜宾市博物院馆藏精品书画展”及“四季乡愁——宜宾民俗专题陈列”,全方位触摸宜宾文化脉络。

图为团队成员在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列区参观讨论
当进入“酒都酒风——宜宾酒文化专题陈列”展厅时,浓郁的酒香似乎穿越时空扑面而来。从古老的酿酒窖池模型、形态各异的历代酒具,到详实展示五粮液独特酿造工艺的流程,队员们细致观察,认真记录。“原来一滴美酒的背后,是地理、气候、技艺与文化的千年沉淀,”队员王同学在笔记中写道,“‘酒都’之称,实至名归。”微缩的古代酒肆场景,更是生动再现了酒文化融入市井生活的鲜活图景。
当进入“四季乡愁——宜宾民俗专题陈列”展厅时,这里是调研的“温情”一站。色彩斑斓的川南传统服饰、精巧绝伦的江安竹编、热闹喜庆的婚嫁场景复原、充满生活智慧的农耕器具……浓郁的地方风情扑面而来。队员们围在展示传统节庆习俗的展台前,讨论着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你看这个竹编篮子,我奶奶家现在还在用类似的!”队员张同学的发现引起了共鸣。在这里,书本上的“民俗”二字化作了充满烟火气的具体物件和生活场景。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认真记录着文物的细节及要点,积极交流讨论关于文物年代、工艺、背景故事等问题,他们更深入思考着宜宾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文明发祥地和区域文化中心的独特地位是如何通过这一件件实物、一幕幕场景得以印证和展现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手机里拍摄的展品细节、低声进行的讨论,都是他们投入调研的见证。
在参观结束后,队员们特意采访了博物馆的几位工作人员。负责社教工作的陈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博物馆如何设计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研学活动:“我们希望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比如角色扮演、手工体验,让孩子们觉得历史和文化不是枯燥的,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参与的。”另一位在文物保护修复岗位工作了十余年的赵师傅,则向充满好奇的队员们简要展示了文物修复的严谨流程和所需耐心,“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病人’,我们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地延长它们的生命,让后人也能看到。”这些来自一线工作者的分享,让队员们对博物馆的日常运作、教育功能以及幕后守护者的付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在宜宾市博物馆集体合影
此次宜宾博物馆之行,它不仅仅是一次文化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责任的唤醒。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文化传播社会实践服务团队通过深度、纪实的调研方式,零距离对话历史,感知文化脉动,为后续的文化传播实践积淀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也更加明确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道路上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