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寻非遗绳编,传承文化脉络

    2025-09-05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通讯员伍映芸、陈钰)2025年7月27日,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文化传播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奔赴成都市新津区望江社区,开启与绳编非遗的深度对话。团队以访谈交流、技艺实践为翼,探寻绳编非遗传承脉络,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活力。
  当日上午,实践团队踏入望江社区活动中心,便被浓厚的非遗氛围包围。陈列架上,造型精巧的绳编作品错落摆放,或为寓意平安的中国结,或为惟妙惟肖的动植物造型,每一件都彰显着匠人的巧思。一旁,“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四川省传统技艺工坊”等荣誉牌匾整齐排列,无声诉说着绳编技艺传承的深厚根基。深耕绳编技艺数十载的杨文艺老师,身着传统服饰,眉眼间透着对绳编的热爱与执着。访谈伊始,杨老师向团队成员缓缓回溯与绳编结缘的历程。从最初被绳编的奇妙技法吸引,到几十年如一日深耕钻研,他感慨道:“绳线在指尖穿梭的瞬间,连接的是生活烟火气与传统手工艺的灵魂,这份从岁月里沉淀出的温度,让我对绳编爱得深沉,一干就是大半生。”
  
  图为非遗绳编传承人杨文艺老师回溯绳编结缘历程
  
  绳编技艺,作为流淌在岁月长河里的传统智慧,以绳为媒,借编、结、绕、缠等细腻技法,将先民的生活哲思与审美意趣,凝萃于五彩绳线之间。从古时维系生活的实用绳结,到如今承载美好祈愿的装饰佳作,绳编跨越时空,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诉说着民俗文化的温度与魅力。谈及绳编的文化价值,杨老师目光坚定。他强调,绳编绝非简单的手工技艺,更是承载民族记忆与先辈智慧的文化载体。小小的绳结,藏着大大的乾坤——平安结寄寓顺遂安康,如意结象征吉祥圆满,每一款造型,都是民俗文化的具象化表达,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从他的讲述里,团队成员清晰梳理出绳编非遗的文化脉络,也深刻意识到,传承这份技艺,就是守护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杨老师现场演示平结、十字结、吉祥结等基础技法。只见五彩绳线在他手中灵动翻转、缠绕,似被赋予生命,不多时,一个个精致规整的绳结便悄然成型。团队成员围站四周,目光紧锁老师双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并不时抛出“绳结松紧如何把控”“色彩搭配有何讲究”等问题,杨老师则放慢动作、细致拆解步骤,用通俗易懂的讲解,让绳编技艺的奥秘层层铺展。
  
  
  
  实操环节,成员们纷纷上手尝试。起初,绳线在指尖不听使唤,缠绕、打结等状况频发,可没人轻言放弃。杨老师穿梭在成员间,俯身指导、亲手示范,帮大家理顺绳线、纠正手法。在老师的耐心帮扶下,成员们渐入佳境,从磕磕绊绊编织简单绳结,到能较为熟练地完成基础造型,指尖摩挲间,真切触摸到绳编技艺的独特魅力,也深深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匠人们付出的艰辛与执着。活动现场,成员们专注的神情、杨老师耐心的身影,与五彩绳线交织出的画面,被相机定格,成为非遗传承路上珍贵的青春注脚。
 
  此次非遗拜访实践,于团队成员而言,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洗礼。从参观荣誉陈列、聆听传承故事,到亲身实践绳编技法,每一步都在拉近与绳编非遗的距离。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绳编技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更在实操中,领悟到非遗传承“慢工出细活”的坚守与温度。作为新时代青年,“候鸟计划”团队深知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后续,团队将以校园宣讲为窗,把绳编非遗故事带进课堂;借线上推广为翼,用短视频、推文等形式,让更多人看见绳编之美。他们期待以青春之力,让绳编非遗“飞”入更多人视野,吸引大众了解、喜爱这门技艺,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延续脉络、焕发新彩,让古老绳编技艺,持续传递生活的美好与文化的厚重。
  
  图为实践团携作品与杨文艺老师合影
  这场与绳编非遗的邂逅,使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文化传播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相信在青年群体的接力下,绳编技艺这一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瑰宝,将挣脱岁月的束缚,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振翅翱翔。当更多人读懂绳编里的文化密码,传统文化传承的星火,也将汇聚成炬,照亮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行之路,让非遗之美,永远鲜活、炽热。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