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与五彩绳线相遇,当青春与千年非遗对话,一场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正在成都市新津区望江社区悄然展开。2025年7月27日,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传统文化传播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带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好奇,走进这片浸润着绳编技艺魅力的社区,以访谈溯源、亲手实践的方式,探寻绳编非遗的传承故事,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清晨的阳光洒进望江社区活动中心,浓郁的非遗气息扑面而来。陈列架上,一件件绳编作品静静陈列:寓意平安顺遂的中国结色泽鲜亮,憨态可掬的生肖造型栩栩如生,灵动的花鸟纹样巧夺天工,每一根绳线的缠绕、每一个绳结的嵌套,都凝结着匠人指尖的温度与巧思。墙上,“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四川省传统技艺工坊”等荣誉牌匾熠熠生辉,不仅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绳编技艺的传承厚度,更让实践队员们对即将开启的非遗探索之旅充满期待。
活动伊始,深耕绳编领域数十年的非遗传承人杨文艺老师,身着素雅传统服饰,与队员们围坐一堂,缓缓讲述自己与绳编的半生情缘。“最初只是被绳线在手中变幻出的奇妙造型吸引,没想到一钻就是几十年。”杨老师的话语质朴而真挚,“看似简单的绳结,藏着生活的烟火气,也连着老祖宗留下的手艺魂。每次编绳,都像在与传统对话,这份热爱,早已刻进骨子里。”从初识绳编的好奇,到坚守技艺的执着,杨老师的故事里,满是对非遗文化的深情,也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非遗传承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坚守与热爱。

▲图为非遗绳编传承人杨文艺老师回溯绳编结缘的历程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绳编技艺承载着先民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从远古时期用于捆绑器物的实用绳结,到后来融入民俗礼仪、寄托美好祈愿的装饰艺术,绳编技艺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演变,却始终以“编、结、绕、缠”的细腻技法,将文化记忆编织进五彩绳线。“绳编不是简单的手工活,每一个结都有讲究、有寓意。”谈及绳编的文化价值,杨老师的眼神格外坚定,“平安结盼着日子安稳,如意结藏着吉祥心愿,这些造型都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咱们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交流中,队员们围绕绳编技艺的历史演变、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当代创新方向等问题踊跃提问。杨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从业经历,将绳编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从过去手艺人走街串巷的艰难,到如今非遗政策支持下的发展新机;从传统纹样的坚守,到融入现代审美后的创新尝试。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队员们不仅理清了绳编非遗的传承脉络,更深刻意识到:守护绳编技艺,就是守护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大家看,平结要注意两边对称,吉祥结的每一步都不能错。”访谈过后,杨文艺老师现场展示绳编基础技法。只见他手指灵活翻动,红、黄、蓝、绿的绳线在掌心间穿梭缠绕,时而交叉、时而翻转,原本松散的绳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短短几分钟,一个规整精致的吉祥结便跃然手中。队员们围在一旁,目光紧紧追随老师的双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时提出“绳结松紧怎么调”“颜色搭配有什么技巧”等疑问。杨老师耐心十足,放慢动作拆解步骤,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技法要点,将绳编技艺的奥秘一点点呈现在队员们面前。
随后的实操环节,队员们迫不及待拿起绳线尝试。起初,绳线仿佛不听使唤,要么缠成一团乱麻,要么编出的绳结歪歪扭扭,但没有人轻言放弃。杨老师穿梭在队员之间,弯腰查看每个人的操作,手把手纠正手法——“这里绳线要拉紧些”“绕的时候注意角度”,遇到实在困惑的队员,他还会拿起绳线亲自示范,帮大家理清思路。
渐渐地,队员们从手忙脚乱变得熟练起来:有人成功编出第一个平结,兴奋地向同伴展示;有人反复练习吉祥结,直到掌握每一个步骤;还有人尝试搭配色彩,想要做出属于自己的绳编作品。指尖与绳线的摩擦间,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了绳编技艺的独特魅力,更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中“慢工出细活”的坚守——每一个精致的绳结背后,都是匠人无数次练习的汗水与执着。活动现场,专注的神情、耐心的指导、五彩的绳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青春助力非遗传承的动人画面,被相机定格成珍贵的记忆。
“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洗礼。”活动结束后,一名队员感慨道。从参观荣誉陈列、聆听传承故事,到亲手学习绳编技法,队员们一步步走近绳编非遗,不仅了解了其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更在实践中读懂了非遗传承的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候鸟计划”实践队深知自己肩负的文化使命。
据悉,后续团队将以校园为起点,通过开设非遗宣讲课、举办绳编体验活动,让更多同学了解绳编故事;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展示绳编作品、传播绳编技艺,让更多人看见绳编之美、爱上非遗文化。“我们希望用青春的力量,让古老的绳编技艺‘活’起来、‘火’起来,吸引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延续脉络、绽放光彩。”实践队负责人说道。

▲图为实践团携作品与杨文艺老师合影
这场与绳编非遗的美好邂逅,不仅让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实践队收获满满,更让大家看到了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的无限可能。相信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下,绳编这一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瑰宝,将突破时光的限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当越来越多人读懂绳编里的文化密码,传统文化传承的星火必将汇聚成炬,照亮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行之路,让非遗之美永远鲜活、永远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