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社会实践队奔赴宜宾竹文化公园,以“青年视角+在地实践”为路径,开启一场解码竹文化基因的探索之旅。从生态调研到非遗触摸,从劳动体验到文化对话,队员们在竹林深处、匠人的故事里,勾勒出宜宾竹文化的传承脉络。
一、初遇竹乡:三轮车边的在地对话
实践队刚踏入宜宾竹文化公园,便与一辆满载竹子的三轮车不期而遇。车斗里,青翠的竹枝与生活物资堆叠,构成一幅鲜活的“竹乡日常”图景。队员们围拢上去,车主师傅笑着打起招呼,竖起的大拇指里藏着对竹产业的自豪
三轮车师傅竖拇指点赞,展现竹乡人与竹共生的日常。
“这片竹林养活了我们几代人!”师傅的话揭开了竹文化的生活底色。队员们发现,竹不仅是景观,更是当地人的“绿色银行”——从建材到食材,从非遗工艺到文旅名片,竹渗透进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车旁驻足的队员们

(图为实践队员观察满载竹子的三轮车)青竹与红车形成视觉冲击,开启竹文化调研初体验,已悄然触摸到宜宾竹文化的基层脉络。
二、竹林寻踪:生态与文化的双重解码
深入竹林区,队员们化身“竹种侦探”,在葱郁竹影间寻找生态密码。弯腰测量竹径、对照图鉴辨种、记录生长环境……在一株株青皮竹、慈竹旁,队员们发现宜宾“中国竹都”的底气:428种竹种构成的基因库,支撑起“林-药-菌”复合种养模式
(图为实践队员在竹林边记录生态数据)背包与竹影呼应,定格青年探索自然的专注瞬间。
更惊喜的是文化发现:竹林深处的“风月轩”凉亭,梁柱间藏着竹编工艺的美学基因——镂空雕花、榫卯结构,竟与江安竹簧的“镶嵌技法”同源。队员小李感慨:“原来非遗技艺早就在生活里生根了!”这种“生态+文化”的共生观察,让竹文化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可触摸的生活传承。
三、劳动赋能:从“看竹”到“懂竹”的实践课
实践队主动加入“竹乡劳动课”:协助搬运竹材、整理竹编原料。看似简单的体力活,却藏着学问——老竹韧性好,适合雕刻;新竹纤维细,宜作编织。队员们汗湿的衣衫里,浸透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解。劳动间隙,当地匠人的故事传来:江安竹簧传承人在开裂竹片上“化腐朽为神奇”,长宁竹编艺人让竹丝细过发丝……这些故事与手中的竹子交织,让“非遗传承”从概念落地为——匠人们与竹共生的一辈子,也是队员们掌心磨出的茧子。
四、青春留影:风月轩下的传承誓言
调研尾声,实践队在“风月轩”前定格合影
传统建筑与青春身影交融,象征竹文化传承的代际衔接。
蓝白队服与古雅亭台相映,背后的竹林翻涌着绿色浪潮——这既是对竹文化的致敬,更是青年传承的宣言。
此次调研,队员们不仅摸清竹种生态、非遗技艺的“家底”,更在三轮车边的对话、竹林里的汗水里,读懂了竹文化“活在日常”的密码。后续,“候鸟计划”将以短视频、校园宣讲等形式,让更多人看见宜宾竹文化的生命力,让青春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竹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