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2025年7月27日,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文化传播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前往成都市新津区望江社区,开启了一场与绳编非遗的深度对话。团队通过访谈交流和技艺实践,探寻绳编非遗的传承脉络,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活力,书写着青年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的动人篇章。
一、初遇非遗:走进传承空间,触摸文化温度
当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走进望江社区活动中心,便被浓厚的非遗氛围所环绕。陈列架上,造型精巧的绳编作品摆放得错落有致,有寓意平安的中国结,也有栩栩如生的动植物造型,每一件都展现出匠人的精巧构思。旁边,“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体验基地”“四川省传统技艺工坊”等荣誉牌匾整齐排列,无声地诉说着绳编技艺传承的深厚根基,这让团队成员对此次非遗探寻之旅充满期待,也心怀敬畏。
深耕绳编技艺数十载的杨文艺老师,身着传统服饰,眉眼间满是对绳编的热爱与执着。访谈开始,杨老师向团队成员缓缓讲述自己与绳编结缘的经历。从最初被绳编的奇妙技法吸引,到几十年如一日地深入钻研,他感慨地说:“绳线在指尖穿梭的瞬间,一头连着生活的烟火气,一头接着传统手工艺的灵魂。这份在岁月中沉淀的温度,让我深深地爱上了绳编,一做就是大半辈子。”这些质朴的话语饱含着他对绳编技艺的炽热情感,也让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了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

图为杨文艺老师(左)向团队成员分享绳编技艺传承故事,彩色绳线与专注神情,传递非遗对话的温度
二、解码技艺:聆听传承故事,拆解绳编智慧
绳编技艺是流淌在岁月长河中的传统智慧,它以绳为媒介,运用编、结、绕、缠等细腻技法,将先民的生活哲思与审美意趣凝聚在五彩绳线之间。从古时维系生活的实用绳结,到如今承载美好祈愿的装饰佳作,绳编跨越时空,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诉说着民俗文化的温度与魅力。谈及绳编的文化价值,杨老师眼神坚定。他强调,绳编不只是简单的手工技艺,更是承载民族记忆与先辈智慧的文化载体。小小的绳结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平安结寓意顺遂安康,如意结象征吉祥圆满,每一款造型都是民俗文化的具象化表达,体现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围绕绳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演变、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突破等问题积极提问,杨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耐心地一一解答。从他的讲述中,团队成员清晰地理清了绳编非遗的文化脉络,也深刻认识到传承这一技艺,就是在守护传统文化的根源与灵魂。
随后,杨老师现场演示平结、十字结、吉祥结等基础技法。只见五彩绳线在他手中灵活翻转、缠绕,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不一会儿,一个个精致规整的绳结就制作完成了。团队成员围在四周,紧紧盯着老师的双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还不时提出“绳结松紧怎么把控”“色彩搭配有什么讲究”等问题。杨老师放慢动作,细致地拆解步骤,用通俗易懂的讲解,让绳编技艺的奥秘逐步展现出来。
三、青春实践:指尖体悟匠心,接力文化传承
到了实操环节,成员们纷纷动手尝试。刚开始,绳线在指尖不太听话,缠绕、打结等状况不断出现,但没有人轻易放弃。杨老师在成员中间穿梭,俯身指导,亲自示范,帮助大家理顺绳线、纠正手法。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成员们逐渐熟练起来,从一开始艰难地编织简单绳结,到后来能较为熟练地完成基础造型。在指尖的摩挲中,成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绳编技艺的独特魅力,也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匠人们付出的艰辛与执着。活动现场,成员们专注的神情、杨老师耐心指导的身影,与五彩绳线交织在一起的画面,被相机定格,成为非遗传承道路上珍贵的青春印记。
四、成果与展望:以青春力量,续非遗新篇
此次非遗拜访实践,对团队成员来说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洗礼。从参观荣誉陈列、聆听传承故事,到亲身实践绳编技法,每一步都让他们与绳编非遗的距离更近。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绳编技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还在实操中领悟到非遗传承“慢工出细活”所蕴含的坚守与温度。
作为新时代青年,“候鸟计划”团队深知自己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后续,团队将以校园宣讲为窗口,把绳编非遗故事带入课堂;借助线上推广,通过短视频、推文等形式,让更多人领略绳编之美。他们希望凭借青春力量,让绳编非遗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吸引大众了解、喜爱这门技艺,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延续传承脉络、焕发出新的光彩,让古老的绳编技艺持续传递生活的美好与文化的厚重。
这场与绳编非遗的相遇,让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文化传播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信在青年群体的接力传承下,绳编技艺这一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瑰宝,将突破岁月的限制,在新时代的春风中蓬勃发展。当更多人读懂绳编中的文化密码,传统文化传承的星星之火,终将汇聚成燎原之势,照亮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行道路,让非遗之美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图为精致绳编作品(狮头造型),置于透明展盒中,蓝、粉、金三色交融,诠释非遗技艺与艺术创意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