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跨越百年的对话:我们与淮海戏的三日之约

    2025-09-06    阅读:
    来源:“淮海戏韵,青春逐行”实践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7月1日至3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经济学院“淮海戏韵,青春逐行”实践团怀揣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组团奔赴淮海戏传承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度访谈挖掘传承故事、沉浸式观赏感悟戏曲韵味、图文记录传播艺术之美等实践环节,以实际行动探寻非遗魅力,为传统戏曲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贡献青年力量。
7月1日,7名实践成员走进淮安艺术文化中心,开启戏曲非遗传承探索之旅。在文化中心,非遗传承人带领我们参观戏曲服饰、道具展陈,讲解戏曲行当特色,同时,成员们分组体验戏曲妆容、服饰穿戴,学习基础身段动作。随后,我们走进淮安府署古戏台,观看非遗戏曲《白马吟》演出。青砖黛瓦下,演员们以细腻的唱腔、灵动的身段,将剧中故事娓娓道来,跌宕起伏的情节、韵味十足的唱段,配合古戏台的古朴氛围,瞬间将我们带入戏中情境,深刻感受到非遗戏曲的独特魅力。
7月2日,实践团与青年演员展开深度访谈。访谈中,青年演员以真挚的话语揭开《白马吟》的创作密码。这部作品的灵感扎根于淮安古老的民间传说,创作团队历时数月走访乡间,从老人口述的故事碎片中提炼精华,将运河文化、地域风情巧妙编织进唱词与身段设计。谈及排演历程,一位旦角演员笑着回忆,为精准拿捏角色情感层次,她曾连续两周每日练嗓8小时,即便嗓音沙哑也未曾停歇;武生演员则展示着训练时留下的旧伤,坦言每个利落的翻腾动作背后,都是无数次摔倒后的重新站起。谈及非遗传承,青年演员们眼中满是热忱与坚定。他们表示,既要守住戏曲程式化表演与传统唱腔的精髓,也要主动拥抱时代,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精彩片段、与现代艺术跨界合作,让古老的非遗戏曲焕发新的生命力。
7月3日,实践团走进淮海戏博物馆。在淮海戏博物馆社会实践中,年轻的大学生们走进古代戏曲厅。了解到淮安戏曲历经数百年发展,融合南北特色。厅内编钟古朴庄重,演出道具精致多样,承载着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七姑奶奶的传奇故事更是令人动容,她为淮海戏传承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次“淮海戏韵,青春逐行”实践团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实践团通过走访多地深入了解淮海戏文化,对淮海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它们也产生了浓郁的喜爱。作为青年一代,应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既要像青年演员般坚守传统,钻研戏曲精髓,又要勇于创新,善用新媒体传播、跨界合作等方式让非遗焕发生机。以热忱与担当,让淮海戏等非遗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持续绽放光彩,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